上集讲到,开元中期,唐玄宗选定的宰相相对平庸,而且彼此纷争,很让唐玄宗头疼。直到开元二十二年以后,终于又有两个重量级人物登上了宰相的舞台,成为一时之选。这两个人一个叫张九龄,号称是唐玄宗时代的最后一位贤相;一个叫李林甫,传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两个人简直就是忠臣和奸臣的典范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走上宰相舞台的呢?
一、文坛领袖张九龄
先看张九龄。张九龄这个人有三个特征。第一、他是个少年天才,文坛领袖。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韶州就是现在广东的韶关,虽然现在经济发达,在唐朝可是个荒蛮之地。在张九龄之前从来没出过什么人物。按说,这样的文化荒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吧?但是,天才是不受环境限制的。张九龄七岁就能写文章。他十三岁的时候,大书法家王方庆到广州担任刺史,张九龄平时难得见到高明人士啊,赶紧跑了很远的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献给了王方庆,请求指点。王方庆一看边疆地区能有这样的好学少年,大为赞赏,说:“是子必能致远”。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有了王方庆的激励,张九龄学习更有信心了。到了二十岁那年,张九龄一举考上进士。唐朝不是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吗?二十岁能考中进士,真是一鸣惊人,在当时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今年十一岁考上中山大学的小神童。这样的天才谁不愿意栽培啊,大诗人张说一见张九龄,就赞叹不已,说:“后来词人称首也”。以前我是No.1,以后他就是No.1了。那么,张九龄文学方面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啊?大家知道,一般文学选本都把最有水平的诗文放在最前面,而我们熟知的《唐诗三百首》开篇两首就是张九龄的《感遇》,这还不说明问题吗!当然,张九龄在普通人心目中更出名的还不是《感遇》,而是《望月怀远》。头一句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开阔而感情深沉,直到今天,年年中秋节我们都得复习一遍。可见我们今天的文字想象力还没超过张九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