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弟弃考高中是学习上进心不足吗?


  近日,武汉大学“感悟爱·折射爱”学生团队对武汉市300多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初中毕业后,选择继续上高中的同学只有18%,而上技校和职高的占72%,成为大多数同学的选择,10%选择直接去打工。调查者由此得出结论,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中国青年报12月27日)

  

  由以上数据,就能得到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或许在武汉大学的大学生们看来,初中毕业之后,不选择上普通高中,而选择上技校、职高,甚至直接打工,这些农民工子弟是“不爱学习”的,他们还据此分析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农民工子弟所处的大的学习环境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农民工子弟接触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计划初中毕业直接打工,因此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工子弟不适应城市学校教学方式、节奏等,导致对学习的兴趣丧失;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师生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交流等等。

  

  从学习角度说,他们的上述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可引起对农民工子弟学习环境的关心。可是,在笔者看来,农民工子弟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职高、技校,或者打工,却并不能简单得出他们不爱学习,其中有着很多复杂的因素。

  

  其一,他们接受的教育质量低,考普通高中无望。现在各地的中考,并不是学生想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而是按普高、职高、技校依次招生,普高的招分往往高出职高很多,农民工子弟由于接受的初中教育质量差,竞争性相对弱,因此他们知道自己在中考中最可能的选择不是普高,而是职高、技校。如果按照这些大学生的推论逻辑,也可以说现在有的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学习上进心”不足,因为他们考上大学,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只占20%,更多的只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

  

  其二,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成本大,职高、技校的选择更现实。相比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农民工子弟接受职高和技校,和其他学生一样,可以享受两年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贴,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有不小的吸引力。而接受高中教育,没有这种生活补助,在学杂费费之外,还有昂贵的教材费和补课、培训费开支,这对农民工家庭来说,很难承担。

  

  其三,走通普通高中教育这条路,已让一些农村家庭充满畏惧。除了高中教育负担之外,考上大学之后的大学学费、大学就业问题,也使农村家庭望而生畏;而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以升大学为教育目标的高中教育,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就完全有可能是“白读”。以此来看农民工子弟的选择,却是显得有“理性”的。

  

  这些复杂因素,是面对上述调查数据,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方面。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和大学教育,每个人有选择读与不读,以及读什么的权利,但是,如果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留给他们的只有职高、打工这样的选择,那么,整个社会给贫困、弱势阶层留下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

  

  当然,有人还会说,农村孩子选择职高、技校也不错,甚至从中看到理性的回归,不是一味走大学这条路。诚然,发展中职教育,这也是我国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7年起,中职招生规模已经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相当。可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地位并没有提升,接受中职教育,无论从教育质量,还是今后的出路看,还是低人一等,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孩子只能选择中职,并不是教育的进步,除非从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双管齐下,整体提升中职的地位。

  

  事实上,加强中职教育,提高中职地位,这或是当前针对农村孩子初中后选择,最切实的措施。在提升中职地位的措施之上,再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完善大学国家助学制度,推进公平就业,才能最终为农村孩子公平的教育与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