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国企私企优劣考(六)
F
改制并购中的难点与对策
<一>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当中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拍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有些人看来,国有资产卖掉了,不就是流失了吗?他没有理解,卖也是一种交换行为。卖出的是国有资产的实物形态:机器、设备、厂房;收回来的是这些国有资产的货币形态,是两千万、三千万元人民币。这些国有资产在买卖当中并没有流失,不能把流动看作流失。而真正的流失是国有企业大面积、高数额的亏损。一个困难企业长期亏损,落后面貌得不到改造,要改造又没有资金、能人、技术和市场;如果有人买它,挽救了它,这个企业就起死回生了。它这一笔资产从不能发挥效益,变成能真正发挥效益,能赚钱了,对全社会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第二个认识问题,国有企业被非国有企业兼并,导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有些人认为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要求大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进而控制社会。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翻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要大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经济去控制全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明确地说到:“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这就是说,那些生产资料决不应当是由国家来经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的,它要由“自由人联合体”去经营,也就是说由社会经营,由民间经营,按民办企业的方式发展。
<二>防范风险问题
改制包括企业兼并、拍卖、收购等等产权交易过程,这都是非常美妙的前景。但是,请注意,美好的前景是一回事,如何实现美好的前景又是一回事。把握不好,一步迈出去,脚下可能就是陷阱。前景和陷阱往往联系在一起。显然买卖企业与经营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钢厂的厂长懂炼钢,是把铁炼成钢的好手。但是,怎么买卖钢厂,他就不一定懂了。在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专业领域,要防范风险一定要借用外脑。不请专业顾问很容易上当受骗。
<三>人员问题
有人认为到国有企业上班才是就业,到私有企业干活不是就业。这种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格格不入,很难适应企业改制和并购重组的需要,应当更新就业观念。
我们有的企业被兼并了,而兼并者并不需要原有企业的全部职工,那就难免会有一部分职工会从他现有的岗位游离出来,产生一部分失业人口。对这个问题我们究竟怎样看?我想关于失业的问题,实际上要正确认识它在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过去,我们老是沾沾自喜地说,中国没有失业者,资本主义国家有失业者。后来打开国门,才看到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虽有失业现象,生活水平却很高;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虽然表面上没有失业,生活水平却很低。两相比较,我们要哪一种?当时有民意测验选择答卷,许多人都选择前者;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选择了前者。实际上,一定比例范围内的失业不但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已经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外那些民族能够承受10%的失业率。当然,我说的10%是个大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条件。我相信中华民族有韧劲、有决心承受10%的失业率的冲击,渡过最困难的一关,这样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有了的失业救济制度、失业安置制度,也还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需要制度上有善后保证,又需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在失业问题上千万不要持消极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此外,企业并购重组十分需要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一般情况下,买一个厂,就要派一名厂长去,原班人马不变的只是特例,而且最好是从选择兼并对象开始,就要预选一名扛大梁的人参与其事。在兼并的法律行为完成之后,对于被兼并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新项目的选定、新领导班子的招聘,以及投资管理、经营管理、机制改造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等等,都需要一名高手主持其事。否则,被兼并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整个兼并行为便可能宣告失败。而要让被兼并企业改变面貌、更上一层楼的企业家,当然不应是一般的守摊混饭者,必须是能力很强的开拓者。随着兼并事业的发展,对这种企业挂帅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茫茫人海,帅才何处觅?目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先行干部制度范围内,按党政官员的管理办法,由上级党政机关进行厂长、经理的考核、选拔和任免。这套办法流弊甚多,有目共睹;二是在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主要通过亲戚故旧、同事朋友关系直接间接地介绍推荐经营人才,然后由企业投资者作出决定。这套办法的效率也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个人的结识面和视野不宽,选择性太小,朋友介绍的环节太多,有时信息难免失真。
现在看来,很需要第三条道路,那就是设立专门的企业家市场,来适应变化中的企业家供求情况。在众多的企业家市场上,企业家和企业之间可以开展双向选择、双向竞争,并逐步形成规范,逐步克服原有人事干部制度的种种弊端。
企业家市场不仅为即将应聘就任的企业家准备了一个出发的营地,而且也为将要辞职或已经解职的企业家准备了一个歇脚的驿站。如前所述,企业兼并过程中,随着产权易主,将帅易人,既有新帅鸣炮升帐,也有老将挂冠而出。胜败兵家常事,某些暂时离开企业的挂冠将军在稍事修整、总结经验之后,还可能重整旗鼓,进入新的企业。在此过渡期间,需要有一个谋求新职的场所,即企业家市场。企业家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老板蓄水池。这个蓄水池的吞吐量,随着企业买进卖出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调节高级管理人才的供求,从而成为企业兼并事业配套工程。
<四>克服企业所有制歧视的问题
现行政策规定: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被兼并者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其银行贷款可以停息挂帐5-7年,这种政策是很值得质疑的。诚然,为了减困,为了帮助被兼并企业走出困境,给些优惠是可以的。这里的错误在于只优惠国有企业,只有国有企业兼并它才享受这种优惠;如果是一个私有企业来兼并这个国有企业,则不能享受。这就是一种所有制歧视,这种政策把企业按所有制分成三六九等,用给优惠与不给优惠的办法实行所有制歧视,表面上看好像是保护国有企业,保护国有资产,但是效果并不好。现在有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困难,而另一些国有企业特别困难,于是它的上级领导就想办法让比较困难的企业去兼并特别困难的企业,以便谋取政策优惠。这就诱导了一种新的弊病,使得没有兼并能力的国有企业也去当兼并者,其后果当然很糟糕,最后必然导致更大的资产损失。这种做法好比是把定时炸弹的指针拨到了七年以后,今年损失如果是2亿元的话,到七年以后损失可能就是20亿、200亿,甚至可能是2000亿。矛盾积累将引起更加剧烈的震动,对社会安全威胁甚大。所有制歧视政策本意也许是要保护国有企业,保护国有企业的职工,实际上则是害了国有企业,害了国有企业的职工。
所有制歧视政策,同时也阻碍了有能力的私营企业去兼并国有企业。最近有很多私营企业找我反映,说很想收购国有企业,但是面对限制政策又望而却步。我问他有多少资金,他说手头机动资金有几千万,但现在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渠道去投放。这种政策环境实际上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公仆角色要到位的问题
首先,企业并购究竟是企业行为呢,还是政府行为?既然叫“企业并购”,就应该是一个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其角色就是维护秩序、维护法制、防止不正当竞争、防止垄断现象。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保护正常的并购环境。但政府不能代企业作决策,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强行命令,不要包办婚姻。
过去有些人认为政府官员就是管老百姓的。现在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了,政府权力的观念要现代化。关于政府的权力,毛主席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群众给的。”可惜的是,人民群众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形式给的,毛主席没有说。如果说,政府的权力是1949年给的话,那现在已经是五十多年过去了,还能算数吗!按照法律的规定,老百姓给政府的权力是五年选举一次,不能一朝给权就定终生,就定百年、千年,乃至万年不变吧?
老百姓通过什么形式把权力给政府呢?应当是选民用选票给;而政府的财权则是老百姓和企业通过纳税给的。好,这样关系就理顺了,就明确了政府官员是老百姓的公仆的道理。所以,政府官员为老百姓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要造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官员;而且服务要具体化,为选民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政府公仆的角色到位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税收。有的地方政府说,在企业改制中要尽量不收费、少收费。我看这“少收费”几个字就别要了。企业交了税给政府,政府凭什么还要向企业收费呢!
总之,公仆的角色要到位,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国企改制、并购重组的工作。
好了,关于国企改制和企业并购重组种种问题的探讨到此暂告一段落。最后用一句结束语来概括——更新观念、全面变革、积极应对,是企业改制、并购重组、回报社会的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