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读”的“读解”
王匡忠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
中央每一次,召开大的会议,做出重要决定,都有不少专家出来“解读”,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如此。
但是,在阅读过专家的所有“解读”之后,大有“学用脱节”的感觉,专家的“解读”好像并不专家似的,文章里找不到“新实践”的影子。所以,我作为网友感到:既不能“受用”,也不能“满足”。
如果,能有一个网友,能写一篇读了某专家的“解读”,能有“受用”感,“满足”感,都算我错!可惜没有一篇!
尤其是,“解读”一语,还是个病语,违反语法逻辑。按照规范用语,对文件解释,必须先“读”,然后才能去“解”。严格的讲,对文件不读熟,不读的滚瓜烂熟,都不能作出解释。所以,应该是“读”在前“解”在后,哪有不“读”就“解”的道理呢?因此,应该是“读解”,而不是“解读”。
“解读”这个病语,为什么会长期的冠以专家所发表文章头上?有人说,大家讲“解读”,习惯了,顺口些。其实,“解读”和“读解”一样顺口。真正的原因,是在于对“解读”讲习惯了罢了。提起“习惯”,尤其是不良的“老习惯”是非常可怕的,“学用脱节”就是属于不良的“老习惯”之首吧!(以下使用“读解”)
“学用脱节”就是“读解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与实践脱节”。“学用脱节”是个什么问题?说到底是“学风、文风、作风”问题。文件是专家起草的,专家自己并不能读懂文件实践出现的新变化。因为,文件一旦接触实践,必然要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才是真正需要“读解”的。为什么专家“读解”文章拿不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就是“学用脱节”,没有把文件拿到实践中去“读解”。试想:一篇没有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的“学用脱节”的“读解”有何权威性呢?
特别是,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社会,看报看标题,看书看书皮,已成为普遍想象。发的报纸摞放在办公桌上原封不动的收走,买的学习书本放在书架上翻都不翻一下。为什么?其原因就是书报上的“读解”文章“学用脱节”,干燥无味,这该引起网站的注意!
专家“读解”的所有文章,致命的弱点就是出现严重的“读解脱节”,一是缺把文件拿到实践中去运用的“活典型”;二是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活实例”;三是缺基层第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材料”。专家“读解”文章,都是一些站在一旁翻过来倒过去的发空洞议论的“死材料”。我想凡是推出专家权威“读解”的创意者和设计者对此也会有同感吧?!
对《决定》的“读解”,应该是“读解”文件在学用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新情况、新问题是怎么正确对待和处理的?在正确对待和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什么矛盾?矛盾是怎么化解的?领导是怎么搞的?群众是怎么搞的?后来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等等!这才是需要读透、解透的。
老实说,我看《决定》里面讲的都非常贴近群众、非常朴实具体,非常通俗易懂。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读解”。如:廉洁自律,密切群众,有什么“读解”头呢?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照着《决定》做就行了,“读解”千遍不如事实一件。我并不是反对“读解”,我是反对那种把老材料拿过来穿靴戴帽,抄来抄去搞文字游戏,把本来很明白的“白话文”硬被“读解”成“甲骨文”给人搞糊涂了。
我认为“读解”就是读实践、解实践,解出文件在实践中的新意,而不是在那搞空头议论。如果,真要“读解”的话,那就去看看基层的广大党员群众和领导干部是如何用实际行动对《决定》怎么“读”怎么“解”的吧!
以我看,在反对“学用脱节”的今天,该收起以往那种“坐在办公室拍脑子、关门起来写稿子”,写那些千篇一律没有人看的空对空“学用脱节”的老套文章了吧!我们今天叫停“学用脱节”,还能再搞“学用脱节”吗?难道不感到再搞“学用脱节”难为情吗?
《决定》就像和煦的春风,催生出大量活的实践萌芽。有一位老共产党员乘公共汽车从来没有给别人让过坐,参加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文件之后,第一次给一个抱小孩妇女让座。这件事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并不算什么。但是,发生在一位上车都是别人给他让座,他却给别人让座的老共产党员身上性质和价值就大不一样了不是吗?这位老党员用学以致用,学用不脱节的行动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读解”的很漂亮,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