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因为刘备的出身,还是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们选择了报效国家,为民服务的使命。但是在使命建立的将近五年中,刘备其实是找不到自己清晰的目标的,至于什么才算是上报国家,什么才算是下安黎民,刘备其实一直都不是很清晰,所以东打打,西打打,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胜利,建立了不错的名声,但对于他的目标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刘备依然没有在完成使命的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发现一条可以完成使命的道路。
黄巾军造反的时候,讨伐黄巾军应该说是为国家出力,保卫国家的安定团结,但是当黄巾军被消灭之后,打仗是为什么已经不知道了。讨伐董卓,虽然是顶着为朝廷清除奸臣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各个军阀们相互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报效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借口,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包括刘备。
打吕布,打张秀,打袁术,等等等等,已经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刘备只是想在时代的大潮中抓住每一次机会壮大自己,在名声方面,在实力方面等等获得收获。但是由于没有清晰的目标,刘备也没有把自己树立成为中兴汉家王朝的旗帜,也没有在既定的目标上稳步前进,而是在各大势力间飘摇,扮演着打抱不平的脚色。刘备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只是在风来的时候关上窗,雨来的时候关好门,而报效国家需要有什么立场,目标是什么,显然是不清晰的,这导致了刘备一直处于没事找事的迷茫和四处游荡的无奈之中。
简单地说,刘备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与曹操的反目成仇反倒使刘备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刘备知道自己从此以后就要扮演一个报效朝廷,中兴汉朝的形象,就像当初汉光武帝刘秀所做的那样,成为汉室兴旺的旗帜。
从刘备变成刘皇叔的时候,他就开始背上了除掉曹操,把权力还给汉献帝的使命,虽然他自己不是很主动;从刘备在董承的盟约上签上名的时候,刘备就走上了与曹操为敌的道路,虽然他很不情愿;从关羽张飞杀死车胄的时候,刘备就开始了与曹操的公开对决,虽然他很无奈。
但是,从国家的需要也好,从自己生存的需要也好,现在刘备的目标开始越来越清晰,他必须要为打败曹操而努力。有了这一点,刘备开始知道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盟友,谁是可以利用的,谁是必须消灭的,哪些事情是有利的,哪些事情是有害的,哪些是要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也就是说的,刘备的愿景开始逐渐清晰具体起来,虽然他自己还没有在主观上主动地认识到这一点。
简单的来说,报效国家变得更明确也更简单,那就是铲除曹操;判断方向的方法也变得简单起来,对曹操不利的就是对的,对曹操有利的就是不对的;判断敌友的准则也一下就清晰起来,曹操的朋友就是刘备的敌人,曹操的敌人就是刘备的朋友。
也就是说,刘备的愿景已经被曹操逼出来,刘备必须选择铲除曹操光复汉朝这一历史责任和战略目标,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了。
节选自《战略三国: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