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遐想


  毛主席《七律·长征》这首诗,过去我就会背诵。它激情豪迈的旋律,感人肺腑的诗句,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悲壮历程早已熟悉。但是真正让我震憾,让我心动,并让我深思的还是这次随党校一起实地考察红军的长征时走过的地方。

   今年6月份,院党校组织第26期学员到四川眉山市学习、考察。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来到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雪山、草地,还有大渡河、安顺场。

  1935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在蒋介石和地方军阀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辗转来到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当时,国民党的追兵与红军相距不远,瞬息可达。只有迅速渡过大渡河,才可能摆脱国民党的追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但安顺场当地反动的地方武装将所有船只焚毁,数万红军无法在短时间内从安顺场渡河。

  那时,红军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在距当年的7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曾被困在安顺场,因为延误了时机,使他在大渡河畔遭到了全军覆没的惨败,而他本人也因兵败被俘、惨遭杀害。蒋介石就曾预言: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畔。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立下誓言:决不能让石达开的悲剧重演。要粉碎蒋介石的梦想,唯一可行的就是赶赴距安顺场240华里山路的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那时,大渡河桥面上只有一座桥———泸定桥。桥长有100多米,横跨奔腾湍急的大渡河。桥身是由十几根粗粗的铁索组成。为阻止红军过河,桥板早让国民党守军撤走了。现在,有桥板放在铁索桥上,两侧还有铁索做扶手。当我站在铁索桥上,从中间的空隙往下看,湍急的河水不时发出震吼,还让我有些心惊胆颤。

  当年,为了保证红军的整体利益,中央军委破釜沉舟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再困难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在短时间内夺取泸定桥。军令如山,不可动摇!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交给了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英勇的红四团战士利用夜幕和大雾的掩护,爬山路、抄近道,选择无人能走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克服山陡路滑的危险及与敌人短兵相接等困难,在破晓时分,终于及时赶到泸定桥。

  红军战士真是可敬可爱的战士。面对敌人激烈的炮火,比赶夜路更难的是如何正面强攻。为保证任务的按时完成,他们没有畏惧,没有恐慌,更没有退却。桥上十三根铁索,寒气逼人;对岸火光冲天,激发斗志;桥下河水奔腾翻滚,桥面未撤的板子上还被敌人浇上煤油,燃起熊熊大火。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挡英勇的突击队员,他们在浓烟和烈火中发起了强攻。在勇士们的拚死攻击下,国民党守军溃败逃跑,红军战士一举飞夺泸定桥。最终,红军以牺牲3名战士的极小代价为红军大部队顺利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保证了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的胜利实现。

  后来,人们把红军比做“天兵天将”。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受到了奖励(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若干年后,当别人采访杨成武将军时,他还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得到了这些奖品。

  当我站在大渡河畔,回想我们这一路所走的崎岖陡峭的山路,再望着对面曾是敌人炮楼的楼亭,止不住内心的激情感慨和浮想联翩。当我站在铁索桥上,面对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流水,看着桥下河水翻滚的浪花,听着惊涛拍岸的撞击声音,抚摸着桥上铁索的链条,眼前浮现出当年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脑海中体会着当年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强渡的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

  正巧,当我们返回北京时,中央电视台又一次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又一次看到飞夺泸定桥的情景。电视剧再现了那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惊天地、泣鬼神,与日月同辉的形象。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不仅又一次使我震憾,同时使我沉浸在历史兴亡、废替的沉思之中:为什么同样是雄才大略的统帅、同样拥有数万雄兵,一个是全军覆没,而另一个却死里逃生、安全转移呢?

  毛泽东在长征取得全面胜利后豪迈地宣布: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在这豪迈的宣言背后,我体会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失败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太平天国运动,尽管它曾在中国大地上掀起过波澜壮阔的浪潮,取得过大大小小的胜利。但归根结底,它仍然没有摆脱数千年来传统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而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则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红军长征前的土地革命期间,在共产党领导下,在苏区,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破除了几千年来压在农民头上的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当年之所以有那么多青壮年农民积极参加红军,红军战士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就是因为获得自身解放的农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是自己的前途所在、希望所在。

  伟大的长征距今天已经70年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在“形式”变化的表象背后,却蕴含着一条深刻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始终保持它的先进性,才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而,才能克服人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葆革命的青春,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