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捧着书咿咿呀呀地朗读《论语》,虽然记住了这两句话,但是却从未考虑过它的内涵,更别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了。
近日读《后汉书·崔寔传》,看到崔寔《政论》中有一段文字:“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是以受命之君,每辄创制;中兴之主,亦匡时失。”其中“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一句,颇令人费解。虽然读了上下文,仍思之不得要领,于是向注释寻求帮助。李贤注:“背当时之急切,而慕所闻之事,则非济时之要。”依据注文和标点后的语势,似乎本句可理解为“不强迫别人做他所做不到的,(因为那样是)让人放下紧要事不做,反要去做道听途说的事”。如此,虽然可勉强说通,却稍有曲为之说之嫌,文意不畅。于是,只好再次推求上下文意。
“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意在论说圣人不循故常。所以,李贤注:“权谓变也。遭遇其时而定法制,不循于旧也。”“不循于旧”,则要因时变通,而不应该逆时、事以合于旧。既变通,则“不强人以不能”为情理之中事,尚不足疑。
然而下文所举例证“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则与孔子因材施教,怯者教其勇、好胜者抑而退之一样,是“曾益其所不能”的行为。所以,结论说“受命之君,每辄创制;中兴之主,亦匡时失”。这样一来,例证中的“曾益其所不能”、结论中的“裨补阙漏”与“不强人以不能”的论点却正相矛盾。
例证和结论中辞句文意畅达,无可置疑。如此,有问题的当是“不强人以不能,所急异务也”一句,要么文有讹脱,要么标点有误。由于能见的版本有限,无法予以校勘,故只能从标点方面略加揣测。
根据注文和上下文意,此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因时、事而有变通,故不拘执于一端。正因不拘执一端,故“不强人”当为不强求别人以从此一端,而并非强人之不能。因此,“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务而慕所闻也”当点做“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务而慕所闻也”。“不强人”承上文圣人因时设法、不与旧同而来;“以不能背急务而慕所闻”为“不强人”的原因。此句可以译为“不强求人(做同样的事),因为(不同人、不同时有不同的紧要事要做)不能放下紧要事去做道听途说之事”。所以,崔寔在下文举实例加以证明后,紧接着说“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
推敲至此,才将崔寔《政论》中“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一句话弄明白了。仔细一想,却又有些疑惑,自己的标点有什么语法依据吗?
带着疑惑找出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在仔细研读了书中对古汉语判断句和陈述句的阐述之后,才明白原来点校者在进行点校之时,因受李贤注“背急切而慕所闻”之文的影响而误将这句认作是判断句式,故而在“不能”之后、“背急切”之前做了标点。在“不强人”后断句,则是将这句认作是陈述句,解释“不强人”的原因。
一句话、十四个字,因为标点位置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句式,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使人困惑不已。这次问题的解决,不但“迫使”自己温故,而且还对孔夫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深刻的体会。
学与思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