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大不公是当今的教育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在同一个班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就平等吗?学生的人格就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吗?学生就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吗?尽管人们都会口口声声地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后进生要偏爱;要让全班同学都得到发展。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随着学生考试成绩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学生能得到同样的赞许吗?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能得到同样的发言机会吗?排名靠后的学生能得到同样多的教师尊重的眼光吗?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小事,其实,对于孩子的发展没有比学校、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更重要的了。教师的爱、关怀和期待能强有力地鼓起孩子奋勇远航的风帆,相反,教师的冷淡、讽刺和白眼将会使孩子心中本已很微弱的信心之火迅速熄灭。在同样一个班级,说不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陪读”,这些学生除了获得“自卑”和“自暴自弃”外,可能什么也没获得。一些初中的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是根据“考试成绩排名”确定的。那些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完全可能被安排在最远离教师、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任其“自生自灭”。要知道,对孩子的进步和发展最具杀伤力的不是“受批评”而是“受忽视”。
导致教育如此不公的原因是什么?是现行的考试制度。人们都会说,没有比“考试”更公平,没有比“分数”更公正。正是因为人们对考试有如此认识,从而考试制度所造成的巨大的教育不公就不容易被人们所识破。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是多样的,社会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真正的“公平教育”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应是公平教育的基本特征。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大纲,是一个模式,是一个做法。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得不到保护,学生的“愿望”得不到采纳。在这种单一价值评价机制下,学校教育成为一种“淘汰教育”。兔子和乌龟要同台竞技,鸟和鱼要做同一道题,跳蚤和大象要比出一个高低,这就是今天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貌似“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不公。
要取消考试制度又会引发新的社会和教育的不公,因此考试制度仍将继续存在。在这种并不完美的考试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怎样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愿望,是当前追求教育公平的关键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