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仅有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还有个“光启公园”;上海,不仅有鲁迅之墓邹容之墓宋庆龄之墓,还有徐光启之墓。真正论起来,徐光启才是上海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位先贤。外地游客到了上海,去徐家汇的“光启公园”瞻仰瞻仰徐光启,才能更准确地领略二百年前的海隅蛮荒地孕化出世界大都会之核心元素。
从上海火车站,去徐光启纪念馆还真方便。地铁1号线几站乘到徐家汇,上了地面的百脑汇,到了漕溪北路与南丹路的十字路口。百脑汇对面就是两个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这座教堂,与徐光启有很大的关系。
凛厉的寒风中,幕道者络绎不绝进入沪西这座红墙教堂。穹顶礼拜堂内座无虚席。座櫈共有四列,一列有三十多排长櫈,一长櫈四个座位。粗略算一下,座位超过五百人。条櫈座位后面还站了上百男女信徒。我进去时,身穿盛装的主教在前台正领着男女信徒做礼拜。座位上的男女信徒,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坐下;一会儿齐唱赞美歌,一会儿静静听主教布道。虽说,堂内不准拍照,但还是有人手持DV拍录。 门厅内靠北墙摆一书摊。摆着包括几种版本《圣经》在内的宣传天主教教义的诸多书刊。两女士坐卖。进进出出者很多,但少有人翻阅。礼拜堂门前台阶上贴者几张打印的通知。其中一张是有关圣诞节弥撒的安排表,24日傍晚从17点30分开始是三场弥撒;25日上午则按排了四场弥撒。还有一张是教堂招募告示------招募风琴师。教堂前绿草坪上,几个女中学生在拍照。为什么说徐光启与这座哥特式天主教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呢?
徐光启出生地并不在此地,而是在黄浦江边的乔家浜畔,即后来的南市区乔家路。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中进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政之余随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问学,与之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忧,回籍守制。次年邀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到上海传教,在家中设立教堂,并在其亲友、佃户中发展教徒,天主教开始传入上海。后来,徐光启在沪西蒲汇塘、肇家浜、李从泾三水汇合处,购置了一些田地安葬他的父亲,并于此结庐守墓。徐光启去世后也葬在这里。徐氏家人也陆续迁至附近,耕作于墓侧。这便是现在的徐家汇。徐光启生前在上海发展天主教徒,上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在徐光启墓地边上改建成这座哥特式天主教堂。
从十字路口往西顺着南丹路走百十米,路北就现出一石牌坊。石牌坊前是一座石拱桥。石拱桥左方一块大石头上镌“徐光启纪念馆”的红字。石牌坊北就是徐光启墓园。墓地内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墓园东西林荫下还有两组铜雕塑。东侧是“利玛窦与徐光启论道”,西侧是“徐光启夜观星象”。两组铜雕塑都很传神。
徐光启 ,是一个接受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汉人。但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主要贡献并不仅在宗教信仰,也不是在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近代科学。浦江两岸近二百年的巨变,是这片土地的儿女之心胸孕成的。没有徐光启,浦江儿女就不可能形成内外兼蓄的海派心胸!浦江儿女海纳百川心胸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更得益于徐光启心灵之启迪。四百年来,世人景仰徐光启 ,浦江儿女更铭记这位先贤的恩泽。从“光启公园”内保存完好无损的墓园,就略见一斑。
寒风中支起三角架,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然后步出公园,又来到漕溪北路与南丹路的十字路口。漕溪北路路西几株雪松下,有座徐光启面东的坐姿铜像。多角度拍了几张。
百脑汇再进入地铁。4号线从黄浦江底快速穿越,坐在明亮的车厢里,我默默在想, 精神能够变成物质。胸襟,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发展,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认为:徐光启最大的功绩 ,是开启了浦江儿女的胸襟。徐光启这位先贤授予浦江儿女的,不是鱼而是渔!没有徐光启,如今的浦江两岸怎么能有这快捷便利的地铁?
对民族进步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者,能不受到后人的景仰吗?所以,冬至前一天的“光启公园”里;寒风凛厉,我仍然兴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