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家家户户庆团圆的宴席上,最重要的角色便是饺子。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在除夕夜里包好,待初一五更之时,便开始下锅。美味扑鼻的饺子不时引来口水,是儿时最难忘、最温馨的记忆。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形象地说明了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内的突出地位,而饺子更是这个系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饺子的起源,有多种版本。一说源于“娇耳”,发明者乃汉代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灾害频仍,社会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很多人身染疾病。南阳有神医名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所配药方,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皆认真施治,深得四方百姓爱戴。
相传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某年,当地瘟疫盛行,几不可挡。张仲景便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活人无数。后张仲景告老还乡,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多有耳朵被冻烂化脓者。于是便仿照在长沙时所用之法,命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之日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所配之药,名“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患者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烂耳便可治愈。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为庆祝新年,同时庆祝烂耳康复,于是仿娇耳形状,做过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举家而食。人们也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食之,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另一说,饺子起源于“馄饨”。此说有确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齐颜之推曾云:“今馄饨,菜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表明当时已有一种名“馄饨”的偃月形食品,流行于国中,因与当今的饺子形状十分类似,或可视为饺子的雏形。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考古者发现随葬的木碗里遗有小麦面制作的半月形饺子,长约5厘米,与当今饺子的大小及形状十分相似。由于饺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且因历史、地理、习俗和方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饺子的名称也在不断演变。
宋、元时代,饺子被称为“角子”或“角儿”。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等不同品类。另据《武林旧事》,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名目。而上述“角子”、“角儿”皆属当今饺子的前身。元明清三代,北方居民倚其形状,有称饺子为“扁食”者。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就有“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之语,其中“扁食”一词即指饺子。目前在山东济南等地,饺子仍沿用“扁食”之称。
明清时期,“元旦子时,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象征着团圆、喜庆。自古至今,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吃饺子、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还有好吃不如饺子等等。
民国以降,饺子的品种花样更是与日俱增,现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初步估算,约有600多个品种,其加工热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种,馅料繁多,更是难以详述。饺子吃法,尽管有多种,举其大要,应属煮与蒸两途,而煮饺即水饺又属饺子正宗。但无论蒸煮,其制作工序也万变不离其宗。根据馅料的不同,就出现了“牛肉水饺”、“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素馅水饺”、“三鲜水饺”、“海味水饺”等诸多丰富多彩的水饺名称。
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已不再仅仅是逢年过节的美食,平日里吃饺子已司空见惯。另外,饺子也已成为饭店、宾馆的一道重要饮食,街头路边也涌现出了众多水饺摊点,随吃随包,不同品类的馅料任你挑选,生意还相当兴隆。
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饺子早已传播至周边国家,并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美食。
春节将至话饺子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