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一章 项英赴延安 叶挺任军长 (11)
苦恋中的粟裕
1939年立春之后,作为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的粟裕来到教导总队,准备挑选几位德才兼备的男女学员去机关工作。教导总队负责人梁国斌向粟裕介绍:第8队有个姑娘叫詹永珠(后改名楚青),人长得秀气,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你要不要先找她谈谈?粟裕表示同意。
楚青推门进屋,粟裕一看到清秀俊气的詹永珠,眼里便闪出异样的光彩,两人对工作进行了一番交谈。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去教导总队办事,临行前,粟裕将一封信交给他,让他送给楚青。
王集成到总队驻地后,把信交给了楚青。楚青接过信打开一看,信纸里夹着粟裕的一张近照,信里写道:“詹永珠同志,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面了。自从上次长谈之后,你在我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谁知楚青看完信后脸色大变,将信和照片捏在一起撕成碎片,扔在了地上。 粟 裕
返回后,王集成将经过告诉了粟裕。粟裕心里自然不好受,可他却说:“詹永珠这样,我无法责怪她,因为她在爱情上有选择的自由。”就这样,粟裕的第一次求爱以失败而告终。
进入初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了,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爱情有时也是冤家路窄,楚青从教导总队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南指挥部机要科当速记员。
楚青怕见到粟裕,可又不能不见到他。好在粟裕每次见到她,都十分坦然,这才使楚青渐渐安下心来。
一个金色的傍晚,粟裕约楚青在驻地小河边的杨柳树下会面。粟裕又一次温和地说:“我们在一起,我会尊重你的独立人格的,你放心好了。”楚青羞涩地低下了头。粟裕又说:“我们相识,两年多已经过去了,如果你暂时还不能接受我的请求,我可以等,一年、两年、三年,我都会等着你的。”楚青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情地看着他的眼睛,两个身影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第1师司令部,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当时,新郎粟裕32岁,新娘楚青22岁。
苏 北 冲 突
1940年10月,日寇调集重兵,在空军配合下,大举进攻泾县。新四军将士在叶挺军长的亲自指挥下,浴血奋战八昼夜,终于将日寇赶出了泾县县城。
1940年秋,国共两党关于划界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之后,国民党以武力清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张开始占据支配地位。10月19日,参谋总长何应钦副总长白崇禧联名向中共发出最后通牒,限期一月,要求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按照7月16日“中央提示案”的规定,开赴旧黄河以北。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11月9日发出佳电,只同意将长江以南之新四军部队移到江北。军令部随即在何应钦、白崇禧示意下拟呈《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于11月14日上报蒋介石,要求批准执行。
蒋介石这时的基本目的,是要把八路军和新四军驱赶到黄河以北的冀察两省去,限制共产党军事和组织的扩张与发展。采取军事手段根本解决问题,等于发动大规模的“剿共”战争,这不仅有碍抗战,而且在国、共、日三方交错牵制的情况下,亦未必能够达到目的。故军令部呈文,蒋介石一直拖着没有签发。
而这时,中共方面也正在为皖南新四军军部北移问题伤脑筋。因为新四军北渡,通常只有两条路线好走,第一条路线直接由泾县向北,于铜官和繁昌间北渡长江去皖东,是为北线。但此线沿江为日寇控制,江面亦时有军舰巡逻,上万人的部队要想不被日军发现,顺利渡江,几乎没有可能;江北为桂系所控制,而江北皖东地区又恰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活动区域,桂系军队正集中部队加以“清剿”,对江南部队北渡无疑会极力阻击。第二条路线是由泾县往东,经苏南转经郎溪、潥阳、金坛渡江,去苏北,是为东线。此线因经过苏南新四军活动区域,而且渡江后即进入新四军苏北黄桥根据地,较为安全。但泾县以东,特别是宣城至郎溪一带为第三战区国民党部队驻地,有两师兵力之多,要走此线必须得到第三战区的同意。从11月正式提出北迁问题开始,新四军军部就相信,最理想的方案就是走东线。征得了第三战区的同意,当月皖南新四军军部就派出北移先遣队1700人,经过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和一O八师驻地,实现了北渡。
此前10月间,新四军江北陈毅部对韩德勤部发动的黄桥战役,重创了国民党军,已经极大地刺激了国民党军事高层领导人。然而,曹甸战役的爆发,更使情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曹甸战役的发起,是因为霍守义师从山东进至苏北沐阳地区,直接威胁到黄克诚部,刘少奇等人决心要夺取兴化与淮安之间的韩部据点,以便新四军的发展。此一计划虽经毛泽东反对,决定保留兴化、高邮不打。
11月29日,曹甸战役打响。次日,毛泽东复电对此忧心忡忡的叶挺、项英:“苏北动作不碍大局,只要淮安、宝应间打一缺口,以便隔断韩、霍,打通苏皖,顾、韩会要叫几声的,你们敷衍一下就完了。”“日蒋决裂,日汪拉拢,大局从此有转机,蒋对我更加无办法,你们北移又让他一步,以大势判断,蒋、顾是不会为难你们的,现在开始分批北移,十二月底移完不算太迟。”没想到三天后,军令部就做出激烈反应,要求汤恩伯部迅速东进增援。而军政部长何应钦批示:“可令汤恩伯东进,但仍恐缓不济急。故对在江南之n4a(新四军)不准由镇江北渡,只准由江南原地北渡……若江北异军竟敢攻击兴化,则第三战区应将江南新四军立予解决。”
参考何应钦的意见,军令部长徐永昌于12月4日正式呈文报蒋,蒋介石当即批复照办。
曹甸战役并没有消灭韩德勤主力的目的,新四军因伤亡甚大,被迫撤出战斗。但受此一作战影响,极大地增加了新四军北移的难度。项英得此消息深感不妙,电告延安:“近顾忽令我军改道,而桂李在江北之军事布置,皖南顽军之间暗中调动,对我包围、阻我交通,并故意对弹药遣散费之推诿,如此情形,是否彼等有意阻难我们,而便于进攻江北,然后可再借口对付皖南?”在他看来,原地北渡,鲜有可能。
毛泽东并非不知道皖南新四军北移困难重重,但他根据各种情报,相信继续留在皖南,部队的危险更大。因此,从12月初起,他就坚决主张部队要迅速北移。毛泽东虽再三催促,项英等身处险境,左右为难,始终担心部队受损,对北移路线拿捏不定。
12月7日,蒋介石正式批准军令部报批的《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但他仍旧表示:“此部署与计划可照办”,惟须“暂缓下令”,“待本月下旬再定实施时间”。8日,何应钦、白崇禧致朱、彭、叶、项电,重申前令。蒋介石则于9日亲下手令,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务必在12月底和第二年1月底分别移至黄河以北,而新四军皖南部队则必须在12月底先开到长江以北。次日,蒋介石明令顾祝同:“至限期(十二月三十一日)该军仍不遵命北渡,应立即将其解决,勿再宽容。”
12月10日之后,蒋介石正式批准了军令部关于实施《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的要求。
12月25日,蒋介石特地召见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告诉他:“你们一定要照那个办法,开到河北,不然我无法命令部下。苏北事情闹大了,现在谁听说了都反对你们。他们很愤慨,我的话他们都不听了。”蒋介石特别暗示周恩来,再不听令怕难免一战,说:“我也不愿意内战,不愿意自相残杀,问题是新四军如果非留在江北免调不可,大家都是革命的,冲突决难避免,我敢断言,你们必失败。”
因新四军受国民党第三战区节制,一切作战物资均应由其负责供应。所以新四军开拔以前,叶挺致电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请其拨部队开拔所需的经费和弹药。由于顾祝同已接到蒋介石“要将叶、项所部就地解决”的密电,所以对叶挺提出的后勤补充要求置之不理。11月28日,叶挺见开拔在即的新四军粮弹无着,军费难继,愤而致电顾祝同,请求辞职,没想到顾祝同回电竭力挽留:“该军开拔在即,领导统率,正深依赖,所请辞呈,一概不准。”
叶挺请辞未果,只好率军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北移之路。由于种种原因,新四军一经出发便陷入了八倍于已的国民党军的包围,经过9天9夜的血战,除千余人突出重围外,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约9000人全军覆没,叶挺将军被扣,项英等领导遇难,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千古奇冤“皖南事变”。
项英仍然迟疑不决
面对项英的一拖再拖、一再在电报中向中央请示行动方针,毛泽东怒不可遏:“老子要骂娘了!”毛泽东把满腔怒火全部写进了笔端,起草了这篇有名的被称为“最后通牒”的申斥电: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和决心,这个方针也是早已指示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还是走的问题,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11月27日上午,项英主持开会,叶挺、袁国平、周子昆、饶漱石、李一氓参加。会上首先传达中央电报。
电报念完后,项英脸上红一块,白一块,下意识地说:“大家再议一下,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作为一位军事长官,新四军受到责难,叶挺也同样感到羞辱。他霍地站起身来,厉声说道:“什么时候了,还要讨论行动方针?现在需要的不是讨论而是决定走哪条路线。”
项英也感到自己失态,说得不妥,说:“就按军长说的,挑选决定一条北撤的路线。”
参谋长周子昆提出三条路线供选择。叶挺主张走直径,项英不同意,会议不欢而散。
28日,会议接着开。项英提出采取绕道茂林的路线,不同意,列举山高、路远、部队病员多等不利条件。项英说:“山多怕什么,高山从来就是我们的朋友,有山好掩护,好隐蔽,好打游击。中央说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办法,我们就走茂林。”
可是国民党早就有准备,为了麻痹项英,国民党故意在茂林镇只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而令七个师的大部队张网以待。
项英果然上当......
陈毅、粟裕部队在苏北黄桥打这个大胜仗,伤员很多,急需医务人员。叶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派医术高明的医务处长沈其震前去执行任务。
当时的局势严峻,云岭向北,是日军的封锁线。国民党的七个师数万部队,早已虎视眈眈,从东、南、西三面形成包围。新四军9000多人被限制在一个狭长的地带,南北不过100华里,东西只有40华里,战斗好像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中央又来电报了!”叶挺对沈其震说道,“中央三令五申,要我军北上。我认为中央的分析是正确的。可是项英就是不听。上次泾县打了那样的胜仗,国民党的部队见了鬼子就跑,我们收来的枪却要如数送回去,夺回来的泾县县城,还要让出去,在这里根本没有发展前途,不如到江北去!”最后叶挺又说道:“项英为什么不听中央的话,他有自己的打算啊!”
过了一会儿,叶挺若有所悟地说:“部队迟迟不动,中央会怎样看待呢?”叶挺痛苦地说:“会不会认为:是我叶挺不愿走?......”叶挺话犹未了,潸然泪下:“我的心是贴党的,我为什么老是遇上这样的处境呢?”
沈其震在新四军听到过项英不少的辉煌的历史。他出身工人,苗正心红。从小参加革命,16岁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成为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领袖。红军长征,他坚持赣南三年游击,英勇不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斯大林单独召见他,使他出尽了风头,并还收到斯大林亲手交给他的两件礼物,一支手枪和一支钢笔。开始项英在沈其震的眼中是一位大彻大悟的英雄。可后来现实中的一些做法使沈其震越来越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沈其震开诚布公地对叶挺说:“我原来也舍不得北上过江。咱们这支部队多数是南方人,怕到江北吃不上大米,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央又下了决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项政委如有不同意见,最好主动向中央提出来探讨,统一思想。老是这样,拖下去怎么得了噢!”
项英一再强调:“皖南应该有一支军队,坚持做核心,来团结领导南方各省武装与群众斗争。”“皖南与江南组成两个独立作战单位,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强皖南的力量。”“皖南环境特殊,北渡有困难。”“稳定江南,缓和华南推进全国。”他的这些主张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中央的批评。中央还要求他向新四军传达中央的批评意见。可到了这个地步,项英还直闹情绪。中央的指示也没有亲自传达,只让袁国平代为传达,并赌气地向中央写辞职报告,要求中央撤消他的副军长职务。中央经过认真讨论,从稳定大局出发,来电肯定了他三年来在敌后抗战中的政绩,同时也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要他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职务。中央还号召东南局全体党员、新四军全体将士,要在项英同志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这就是摆在叶挺面前的事实。
沈其震为了打破沉闷的气势,便说:“见了陈毅司令可有什么话要转告?”
“告诉他,我在这里很想念他,很想念......”叶挺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他两次来电,一次来信询问,军队为什么迟迟不动?我想给他去信,可是怎么写?我有满腹的话可又没处说,也不能说。我想发火,可是,又有什么用?”叶挺对着火堆直摇头。
“这次回国,我已作好了应付一切的打算,我把秀文和孩子都已经安排好了。使我焦虑的是这支部队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保护好这支英雄的军队!”
“军长,请你改变决定,另派别人到苏北去。”沈其震见叶挺话中有话,心中更是不放心。
“为什么?”
“我要跟你在一起!”
叶挺狠狠地瞪了沈其震一眼:“苏北一定要去。陈毅那里很需要你!”顿了顿,叶挺又说:“去年夏季我去江北,更加体会中央指示的正确。那里日军不多,友军薄弱,千里平原,任我驰骋。大有发展前途啊!那时候我真想一个人留在江北,给我一两个团的兵力就够了。项英不同意,张云逸又不敢留我,谁知道,贯彻中央的批示真难啊!好了,不多说了,见到陈毅请你代我向他问好,我很想念他!”
沈其震奉命去了苏北。两个月后,当他正在上海设法募捐抗战药品时,突然听到了“皖南事变”和叶挺被扣的消息......
参阅资料
参见《解放日报》晓植文《陈毅与张茜以诗定情》 (1995.03.26)
参见华国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载《文摘周报》精选本(1) 四川日报社1992.1出版
(1992.3.31笔记 1998.9.17)
参见《文摘周刊》1998.10.13 《一诗定姻缘》
原载《老干部之友》 姚文奇/文 (1998.10.14)
参见《作家文摘》2001.8.21 《张茜:永远的女兵》
原载《青春潮》2001年第8期 王于耕/文 (2001.09.28)
参见《文摘旬刊》1997.10.8 《花名册上玩花样 叶挺巧斗蒋介石》
原载《周末》1997.9.12 徐树法/文 (1998.04.04)
参见《文摘旬刊》1998.5.29 《项英和他的女儿项苏云》
原载《文汇报》1998.5.18 崔向华/文 (1998.10.19)
参见《作家文摘》1998.6.3 《项英和他的女儿》
原载(同上) (1998.11.11)
参见《文摘周报》1999.11.22 《闯刑场救死囚的省长女儿》
原载《上海滩》1999年第11期 陈浩望文 (1999.11.22)
参见《作家文摘》1999.11.30 《闯刑场救义父的省长女儿》
原载(同上) (1999.12.03)
参见《文摘旬刊》2000.2.18 《叶挺四辞新四军军长始末》
原载《文史春秋》2000.1 郑 军/文 (2000.02.24)
参见《作家文摘》2000.9.26 《谭余保误审陈毅》
原载《共鸣》2000年第9期 特 立/文 (2001.01.08)
参见《作家文摘》2001.6.15-7.6《未授衔的元帅叶挺》(选载之二~八)
原载施士明著《未授衔的元帅叶挺》 (2001.8.1-17)
参见《作家文摘》2003.3.28 《陈丕显回忆:梅岭事件》
原载《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出版 (2003.04.25)
参见《作家文摘》2003.4.29 《周恩来劝和项英、叶挺》
原载《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一位作战参谋的历史回眸》杨 迪/著
(2003.05.09)
参见《文摘周报》2003.6.16 《陈毅梅岭三次遇险》
原载《名人传记》2003年第6期 晓 农/文 (2003.06.17)
参见《作家文摘》2003.7.15 《项英“找党”》
原载《福州晚报》2003.6.25 (2003.07.22)
参见《作家文摘》2003.8.8 《张太雷之女张西蕾与冯伯华的一世情缘》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2.7.16 居未央/文 (2003.08.11)
参见《文摘周报》2003.10.27 《广州起义失败与叶挺“自动脱党”》
原载《人物》2003年第10期 张浩青 王凡/文 (2003.11.07)
参见《文摘旬刊》2003.11.7 《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
原载《情系中华》2003.9 文 龙/文 (2003.11.13)
参见《文摘周刊》2003.11.26 《为瞿秋白蒙冤的两个女人》
原载《人民日报》杨小波/文 (2003.11.27)
参见《文摘旬刊》2004.1.16 《皖南事变前的项英》
原载《军事历史》2003.6 李维民/文 (2004.01 27)
参见《作家文摘》2004.8.13 《项英女儿项苏云追述父辈革命传奇》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4.7.28 项苏云口述 祝晓风等整理(2004.08.18)
参见《文摘旬刊》2004.12.10 《项英女儿项苏云:我和我的父亲母亲》
原载《各界》2004.10 项苏云/文 (2005.04.21)
参见《作家文摘》2005.12.6 《陈毅救恩师肖纯锦》
原载《世纪》2005年第6期 晓农/文 (2005.12.10)
参见《作家文摘》2005.3.29 《项英怒杀其妻?》
原载《北京日报》2005.3.21 王辅一/文 (2005.12.13)
参见《文摘旬刊》2007.2.23《粟裕的苦恋》
原载《东方青年》2007.1 代小琳/文 (2007.03.14)
参见《作家文摘》2007.12.21《1937年项英南京之行始末》
原载《铁军》2007年第11期 肖振才/文 (2007.12.26)
摘录《作家文摘》2008.3.25《苏北冲突与军事解决方案的出笼》
原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 (2008.04.19)
参见《文摘旬刊》2008.8.29《叶挺将军十年流亡路》
原载《各界》总第157期 星雨/文 (2008.09.10)
参见《作家文摘》2008.12.2《母亲之谜》项苏云口述 李菁整理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2期 (2008.12.18)
《任暂编第五师师长前后》郭汝瑰/文 《作家文摘》2009.6.19
原载《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5 (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