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这一章讲易道的兴起和所处的时代。易道兴起于商、周两个朝代的交替之时,当商朝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况之下,周朝正逐渐兴起,最终周代取代了商代。《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爻之辞,也是在同一时期先后形成的。所以,《易经》在周文王的家族世系中秘密传承,到周朝取代商朝之后,才渐渐为世所知,并且用来指导一个朝代的兴起,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并传之千古。
周文王和殷纣王,一个是周代兴起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商代衰落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成双成对出现的人物,确实也体现出易道一阴一阳的特点。周文王所代表的是光明的一面,商纣王则体现为阴暗的一面;一个以德行流芳千古,一个以残暴、荒淫遗臭万年。正是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代表了商周之际那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几千年,对此都有定评。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也很奇怪。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字经》的钱文忠先生。说钱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为商纣王翻案,说两千多年以来,天下最大的冤案,就是被冠之以暴君之名的商纣王。商纣王是历史最悠久的冤案,然后重新给商纣王定位,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君主。为什么呢?他也列举了一些原因,比如在开疆拓土方面,商纣王做出了贡献,使国土变得更大了。另外,在改革社会方面,比如贵族中的比干、箕子这些人,商纣王把他们干掉,弄他们下课,然后提拔了一些新人。当然,在《封神榜》小说里面,这些所谓的新人,都是一些狐妖兽怪,是一些极尽奸佞险恶之徒。这个事情在网上闹得很大,本来钱文忠教授讲得很不错的,名声也是很好的,但就因为这个事情大家朝他扔砖头。结果钱教授坐不住了,在博客上辟谣,说这根本不是他的观点,是某家报纸打电话采访他,然后断章取义,把他的原话歪曲理解,编出来的这么一篇报道。
这一章讲易道的兴起和所处的时代。易道兴起于商、周两个朝代的交替之时,当商朝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况之下,周朝正逐渐兴起,最终周代取代了商代。《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爻之辞,也是在同一时期先后形成的。所以,《易经》在周文王的家族世系中秘密传承,到周朝取代商朝之后,才渐渐为世所知,并且用来指导一个朝代的兴起,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并传之千古。
周文王和殷纣王,一个是周代兴起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商代衰落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成双成对出现的人物,确实也体现出易道一阴一阳的特点。周文王所代表的是光明的一面,商纣王则体现为阴暗的一面;一个以德行流芳千古,一个以残暴、荒淫遗臭万年。正是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代表了商周之际那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几千年,对此都有定评。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也很奇怪。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字经》的钱文忠先生。说钱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为商纣王翻案,说两千多年以来,天下最大的冤案,就是被冠之以暴君之名的商纣王。商纣王是历史最悠久的冤案,然后重新给商纣王定位,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君主。为什么呢?他也列举了一些原因,比如在开疆拓土方面,商纣王做出了贡献,使国土变得更大了。另外,在改革社会方面,比如贵族中的比干、箕子这些人,商纣王把他们干掉,弄他们下课,然后提拔了一些新人。当然,在《封神榜》小说里面,这些所谓的新人,都是一些狐妖兽怪,是一些极尽奸佞险恶之徒。这个事情在网上闹得很大,本来钱文忠教授讲得很不错的,名声也是很好的,但就因为这个事情大家朝他扔砖头。结果钱教授坐不住了,在博客上辟谣,说这根本不是他的观点,是某家报纸打电话采访他,然后断章取义,把他的原话歪曲理解,编出来的这么一篇报道。
现在很多事情确实说不清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断拿名人来说事,哗众取宠;而有一些所谓的学者和教授的言行,有时候也让人非常寒心。今天早上,我们还说起北大的一个教授、一个很出名的法律和心理机构的领导,居然公开说到北京上访告状的群众,99%都是精神病,有偏执狂。这个事情也闹得轰轰烈烈,我不想评价,只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正在读中学,以后要考大学。北大作为中国学子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尤其是在人文方面是有着最优秀的传统的。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时候,多么了不起!那是整个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但是,现在的北大教授居然是这个样子、说这种话!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将来跟这样的教授学习,会学成什么样子?现在的教育很危险了。
上面扯远了点,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下面一句“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当时周文王处于忧患、危难之中,系辞之中自然有很多忧患之辞、危难之辞,如果现在谁要写系辞,上面说的社会上这些让人忧虑的事情,可能也会写到系辞里面去。之所以用了那么多忧患之辞、危难之辞,不外乎就是提醒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对社会危机要有一个预见,以此对社会人事的变化保持警惕性,争取能够改变时局,改变社会状况,使未来的社会能够长治久安。“危者使平”,说那么多危险的话,就是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太平起来;“易者使倾”,如果我们把一个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忽视了社会危机,没有真正的忧患意识,那么就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结果可能会有灭顶之灾。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道涵括广大,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无所不容纳于其中。就像佛教里的布袋和尚一样,“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布袋和尚把乾坤如意袋一打开,啥东西都能装在里面,把袋子一收,啥子东西都找不到了。易道就有这种感觉,“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啥子东西都装在里面。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这一句非常重要,也是易道的精要所在。真正的学易之人,尤其是对易道真正贯通了的人,对吉凶之事,往往都是一笑置之,并不放在心上。吉者随它吉,凶者随它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吉凶都已经凸现了的话,已成定局,已是结果,就非人力能转化了,面对这个结果,随便怎么挣扎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位而行,面对已成定局的结果,就像《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你的命,所以你要安。对于一个真正的学易君子,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既然对吉凶悔吝这些结果无所谓,学易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下面这句“其要无咎”,根本的是为了自己无咎,行为没有过错。至于我的行为能带来什么结果?只要行为没有错,结果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一天到晚都盯着结果,瞄着一个好的结果去做,可能往往是天不遂人愿,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把吉凶悔吝的结果交给老天爷,只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无咎,没有过错,就能心安理得。说白了,学易之要,还在于“安心”二字。这可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啊!孔夫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老人家对自己学易的要求也就是“无大过”,实际上就是“无咎”两个字。
但是,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无咎”,一点错误都不犯呢?要达到“无咎”的境界,就要“惧以终始”,从头到尾都要提高警惕,一点都马虎不得。我反复说过,《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重要的一爻就是乾卦九三爻,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做到这个样子才能无咎,没有过错。“此之谓易之道也”,你能够做到无咎,就合乎于大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