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系辞下传•第十章》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系辞》下传的第十章。下传第八章一开篇,就是“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第九章开篇又是“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第十章还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从这几章来看,都是赞叹易道的成书,赞叹《易经》这部书是中国古代圣人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作为易道本身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规模之宏大,指涉之精微,不可以对它有任何的局限,所以它是“广大悉备”,详尽无余。不管是人事还是物理,不管是自然之道,还是社会之道,它都无不具备包容。这里还有一个“三才”的概念。所谓“三才”,我们经常说哪个是天才,哪个是鬼才,哪个是人才。“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古文有个偷懒的办法,就是把一个字与另一个组合,组成同义复词,来考察它的意义。比如“才能”这个词,“才”就是“能”,无才便无能。很多词都是这样,把两个字放到一起,就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天才”就是有天那么大的能力;“地才”就是有地一样的能力;“人才”就是人中之龙,是在人当中最有才能的;“鬼才”当然就是精灵古怪,匪夷所思,但是能力也很强。这里所说的“三才”,就是传统文化中经常说的天、地、人这三才。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一般的《易经》注解,认为把天、地、人放到具体的易卦中,是对爻位的理解。比如说在单八卦里面,三根杠杠画出来的一个卦,一般的注解就说,上爻讲的是天道,就是天才;中爻讲的是人道,人在天地之间,是人才;下爻是地道,是地才。这是从单卦的角度来说的,但“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就是指一个六爻重卦。重卦是把两个单卦重到一起,一般来说,单卦不能为用,它只是一个象征体系,整个《易经》要运用起来,必须形成六十四个重卦。所以,按一般的说法,上两爻称之为天道,中两爻讲的是人道,下两爻讲的是地道。所以,“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我们看易书上的注解,基本上都是持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在我们的修学系统中,尤其是从本光法师传承下来的方山易,对这个说法有非常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个说法牵强附会,把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和易卦的六爻扯到一起,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天、地、人三才的这个角度来看待易卦,就跟《易经》八卦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左了。我们以前讲过,六爻重卦是以下卦、上卦两个单卦相重而成,如果按天、地、人三才来命名爻位的话,就完全把易卦的根本结构打破了,就没办法来“取象类比”。但是,“取象类比”是《易经》运用的核心和基础。《易经》之所以跟其它的学术系统不一样,其取象的基础就是乾天、坤地、艮山、兑泽等这一系列的单卦。如果你连整个重卦结构都打乱了,那么,《易经》作为一个系统也就不成立了。在《易经》的运用上,是没有办法按天、地、人三才的角度来判断易卦和爻位的,只是在《系辞》里面有这么一个说法,所以这个说法受到了方山易的严厉批评。同时,我们仔细分析《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就可以看出,每一卦、每一爻都是谈社会人事之道,所以方山易认为,《易经》六十四卦是通讲社会人事,极少涉及自然之道。一个六爻重卦中,人道是贯穿了从初爻到上爻的,这就是方山易跟其它各家易派区别最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