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低碳壁垒”,中国纺织服装业别无选择!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外贸出口为主要支柱。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设置的壁垒越来越多,除了以往的绿色壁垒,蓝色壁垒外,最近在环保壁垒上越来越高,最近的“低碳壁垒”就是如此。
由减少碳排放而引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2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继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气候会议并签订《京都议定书》之后,又一次就“低碳经济”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这次,在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有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各国将达成一份减排新协议。
美国将征收“碳关税”,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发起的新的“游戏规则”遥相呼应,中国研究者认为,有些人想以环保为借口“围堵中国经济”,是给中国工业化“套上绞索”,但是中国别无选择,中国制造不能不考虑实施低碳排放。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在今年年内推出,未来5年该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
纺织服装业作为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不可避免地必须承担起降低碳排放的责任。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一直是以化学工业为主支撑的,化学纤维、化学染料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我们的低价格是靠损害环境换来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之间,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源的58.7%,成为纺织业节能的重点。据分析,我国印染厂的水、电、汽能耗占印染布总成本40-60%,因此技术更新成为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推广“低碳装”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低碳装”可让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提倡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
当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后,将对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变化,影响着产业的“低碳”水平。一个可能是,未来服装企业不再比较谁销售的最多、谁卖的最贵,而要看谁的材质、工艺对环境危害更小,谁的服装碳排放更少,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市场。另一个可能是,未来会涌现新的盈利模式,如通过增值服务赚钱,比如培训顾客如何搭配,包括如何一衣多搭,旧衣如何和新衣搭配出时尚效果;帮助顾客回收旧衣服;甚至组织顾客自己动手制作服饰,等等。
“低碳”视角将拓展至产品的整个周期,包括供应链中的一切环节,涵盖从产品的最初生产,到再次使用、循环使用或产品处理的整个过程。而这种做法无疑将促进零售业中的大宗商品――服装的“低碳”进程。
中国有句老话叫“未雨绸缪”,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早做准备,首先就是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加紧技术研发的进度,以期抢先占领制高点,除此以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