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12月14日 11时30分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王海峰
为了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从2008年第4季度开始先后出台了庞大的经济救助和刺激计划,政府赤字急剧增加。奥巴马政府2009年5月初公布了美国2010财年政府预算报告,预计2009财年(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美国政府赤字规模将达到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2010财年,美国政府预算赤字仍然高达1.26万亿美元。美国政府预算赤字的急剧扩张对美国而言利大于弊,但是对全球经济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赤字政策已成为美国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1929年大萧条以来,赤字政策成为美国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1789-1849年间美国政府开支总体上保持盈余;1850-1900年间政府开支总体上呈现赤字,但规模不是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1901-1929年间政府赤字迅速放大。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政府赤字开支常态化,1930-2008年间美国有65个年份政府开支呈现赤字,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6%。1979年第2次石油危机后的1983年美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曾经高达6%。但是,1990-2008年美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从未超过5%。因此,美国2009财年政府预算赤字为1929年以来,和平年代最为庞大的政府赤字。
美国2009财年政府庞大的预算赤字来自三个方面,其中24.9%来源于2008年赤字惯性,55.1%来源于政府增支,20%来源于政府减收。因此,2009财年预算赤字既包括布什政府2008年10月份出台的7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也包括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份出台的78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根据美国2010财年政府预算报告,2010年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和赤字惯性,将使美国政府赤字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大约占当年GDP的8.5%;2011年可能下降到6%左右,2012-2014年大约回落到3%左右。
二、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支撑着美国政府的赤字政策
美国能够长期推行赤字政策,虽然与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通货膨胀给了美国政府不断削减债务和持续增加收入的双重能力。首先,1990-2009年美国实际GDP保持了2.8%的年均增长速度,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政府负债能力持续增强。其次,通货膨胀使得政府债务贬值,这样政府不必过分担心长期的债务负担和经济风险,而不断举债。1990-2009年美国名义GDP年均增速高达5.2%,通货膨胀使政府负债能力大大增强。再次,通货膨胀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一些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看作是政府的一项税收。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货膨胀税基稳定,既不存在征收率的问题,又没有征管成本。最后,只要经济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通货膨胀又可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政府适当的赤字政策实际上是可以持续的。
因此,美国1940年后总是极力避免出现通货紧缩,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利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来有效化解政府赤字。1940-2008年间,美国政府平均的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接近3%,其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大约为4.1%。其中,1960-1989年美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3%,通货膨胀率高达5%;1990-2008年美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9%,通货膨胀率也下降为3%。显然,美国通货膨胀和政府赤字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要,导致流动性严重过剩的集中表现。通货膨胀既可以是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也可能是货币政策调整的结果。发达经济体均将保持适度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并不希望出现零通胀,更不愿意看到通货紧缩。比如,欧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持欧元区中期通货膨胀率在低于2%水平的同时,又尽可能地接近2%。欧元诞生以来,1999-2008年欧元区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日本央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就是走出通缩困扰。
相比,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目标更加宽泛和模糊,包括最大程度的就业、稳定价格和保持适当的长期利率。实际上,美联储货币政策允许更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其平均通货膨胀高于欧元区和日本。1999-2008年美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尽管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但高于欧元区同期平均水平。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4季度通货膨胀率环比连续3个月下降,出现通货紧缩迹象,防止通货紧缩和促进就业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意味着长期债务缩水。1940-2008年,美元对内贬值14.4倍,其间虽然美国政府赤字的规模迅速放大,但是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增加。相反,1991-2008年,政府赤字占GDP比重降到历史较低水平,美元贬值58%;其中,1998-2001年甚至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预算盈余。2009-2011年由于政府大量增加支出以刺激经济,有可能使美国短期债务负担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货膨胀率也可能超过5%。但从长期看,美国通货膨胀率大体上可以维持在3%-5%之间。
总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美元持续贬值支撑着美国的赤字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展望报告显示,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债务水平明显低于欧元区和日本,2008年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扩散的影响,增加财政支出,美国政府总债务水平超过欧元区,但净债务水平仍明显低于日本和欧元区。2008年美国净债务和总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9%和70.5%;欧元区分别为54.1%和69.1%;而日本分别高达87.8%和196.3%。纵向看,2008年联邦政府金融健康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二战时的水平,也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赤字的短期扩张创造了条件。
三、政府短期高额赤字对美国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美国目前的高额赤字从短期看,是美国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需要,从长期看,也不会带来美国国内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 短期看,美国政府赤字主要用以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对美国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信贷紧缩,消费收缩,美国国内短期通缩压力大于通胀。2008年8月份以来通货膨胀快速回落,信贷条件急剧恶化。2008年4季度通货膨胀率环比连续3个月收缩。2009年前7个月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3月份通货膨胀率环比收缩0.1%,4月和7月通货膨胀率环比变化为零;到7月份,美国通货膨胀率同比已连续5个月为负。美国消费信贷2008年10月以来连续9个月收缩,目前尚未有明显的好转迹象。2009年,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仍是改善信贷条件,刺激消费,极力避免通货和信贷出现进一步紧缩。
经济危机的深化,使得美国短期内更为关注失业和短期经济走势。2008年1月以来,美国就业人数已连续20个月减少,2009年8月失业率高达9.7%。其中,2008年美国就业人数减少307.8万个,是二战以来就业减少最多的年份。尽管美国两届政府出台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2009年前8个月就业又减少335.9万个岗位,已经超过2008年的水平。2008年3季度以来美国经济连续4个季度环比收缩;到2009年2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则连续3个季度收缩,而且收缩幅度没有明显的减少。因此,2008年以来美国通过大幅增加支出以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的政策对美国自身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二)长期看,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经济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通胀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得以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维持在较低水平。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要素、资源和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攫取垄断利润。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了制造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得制造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大幅增加,导致全球制造产品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价格不断下降。其结果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和稳定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有效回避了通货膨胀风险。
美国以服务消费为主体的消费结构业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通胀能力。2008年在美国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占60.3%,其中在医疗和住房两方面的支出分别占消费总支出的17.7%和15.0%。相比,美国在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分别占消费总支出的10.2%和29.5%,其中在食品方面的开支仅占13.9%。因此,2007-2008年虽然国际石油、粮食和金属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而美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分别仅有2.8%和3.8%。
四、美元贬值对全球经济影响深远
首先,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元贬值将显著增加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长期通胀压力。短期内,美元的大量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球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但由于消费需求尚未恢复,促使流动性大量流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资产市场,催生新的泡沫和风险,发展中国家所受冲击尤为严重。长期看,过剩的美元虽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退出市场,但大量的流动性推高石油、铁矿石、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后,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长期的通胀压力,同时经济发展成本将显著增大。
其次,美元贬值必然引发全球汇率波动,主要经济体货币可能竞相贬值,放大了固定汇率制度国家的金融风险。一方面,200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普遍大幅下调利率,增发货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形成全球主要货币竞相贬值的态势。 另一方面,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并存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美元贬值必然改变各国的贸易条件,也会引发全球汇率波动和货币竞相贬值。汇率波动会显著增大以固定汇率制度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足时,会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
再次,美元贬值会严重侵蚀相关国家的美元资产。中国、日本、德国和石油输出国普遍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政府债券,美元贬值必然会侵蚀各国的美元资产。尽管美元在不断贬值,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动摇。因此,短期内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应对美元的贬值,大规模减持或抛售美元资产不仅操作上不太现实,反而会加剧美元的进一步贬值,这样就使美元资产主要持有国陷入两难选择。
最后,美元贬值可能会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但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制度性难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国际货币体系上一次重大改革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议,经历了4年时间。牙买加协议最终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决定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这一变革表面上弱化了美元的地位,实质上放松了对美元的约束,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和结算货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近年来美元贬值以及金融危机会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新的改革,美元有可能进一步弱化,但是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会动摇。这样,美元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同时承担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主要功能,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可能会更加突出。这种利益冲突被称作“特里芬难题”,在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下仍难找到有效的答案。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