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争
采访展商期间,俄罗斯展团的困惑引发了记者的思考。
俄罗斯能源部政策厅副厅长斯坦尼斯拉夫·多尔任尼可维奇先生代表俄罗斯能源部参加了此次展会。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俄罗斯能源部迫切期望与中国的相关中小企业合作,却找不到更多的、更合适的机会和中介机构。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正面临融资难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机遇。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作为一支庞大的特殊企业群体,已占全球企业总数的9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人口,创造的GDP占各国GDP总量的50%以上,产品出口也占各国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更是各国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试验基地和主要载体。2008年,我国55家国家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5.5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87%。
即便如此,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融资问题”尤为突出。
采访期间,斯坦尼斯拉夫·多尔任尼可维奇多次向记者提到,因中小企业具备灵活、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俄罗斯想要与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合作,此次参展的目的就是要将俄罗斯与中国中小企业合作的关系建立起来。然而,记者了解到,虽然俄罗斯展团吸引了相关人士的关注,但从展台前的寥寥询问者来看,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全英文的展板和项目介绍材料也很难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俄罗斯展团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合作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
斯坦尼斯拉夫·多尔任尼可维奇告诉记者,他们愿意尝试以各种方式寻找中俄双方都有兴趣点和合作切入点的项目,共同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民间资本相对短缺的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尤为突出,而利用外资则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可选择的道路。在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中, 不能只注重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还必须把推动中小企业利用外资作为长期的战略安排。
因此,促进俄罗斯与中国中小企业合作极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