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不是喜是悲


周明华
10日读到一条有食苍蝇般难受的新闻。这天的《每日经济新闻》说,中国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而2008年同期销售量总计860万辆;美国同期累计销量为937.6万辆,中国汽车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不过,就平均销售价格来比较,我国销售数字的增加,并没有让国人享受到更为便宜的汽车,这种逆势走向与市场规律的步子很不合拍。
 

按CBN的数据,凯美瑞2.4L精英版在我国的市场价为19.98万元,而美国的价格为14.9万元;奥迪A6在国内顶配版售价为69.6万元,而美国售价34.8万元;丰田越野车特别版在国内售价45万元,而美国的售价约18万元……标准普尔公司2008年报告称,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平均运营利润率为30%-35%。西方成熟市场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仅5%。缘何同一款的汽车价格落差如此之大呢?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税费身上。华晨宝马一位人士近日向媒体透露,以售价116万元的宝马740Li为例,从进口到被中国消费者购买,中间有三道税,分别为25%的进口关税,排量3.0升以上征收的25%消费税,消费者购车时9%左右的购置税,合计48万元;国产车虽无进口关税,但也要缴纳不菲税费,当前,生产环节要上缴17%的增值税和5%的消费税。车辆上市销售后,购买者还须支付约9%的购置税,实际上是二次征收同一税费。这可谓是,中国奇高车价里一半是税费,一半是暴利。
 

在咱们印象中,虽然已知不少产品存在国内与国外的价差,诸如笔记本、彩电、奶粉等,几乎可以用“雁过拔毛”来形容定价过程。当一辆汽车价差达如此之巨,还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让人吃惊不小。中国人挣的票子原本比人家少了一大截,可交的税却比人家多,买的东西也比人家贵。所以看罢此数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被一些人连手编制的一张大网给 “网骗”了,随后就是感到格外郁闷。
 

这张“骗网”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食客们啖吃着终端消费者的利益。先说外国汽车厂商。他们倚靠自己的品牌优势,以及在市场上搏击上百年的商战经验,到中国市场总经销或开办分厂,总是站在永不吃亏的制高点。不仅能轻松“吃尽”中国的所有政策便利,还会“吃懂”开拓中国官场和市场的潜规则。结起一张欺诈中国大多数不明真相群众的“大网”。这令人齿寒,同样一部车,在“很明真相”的国家,其价格可以斩去一大半,这岂能是商品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该出现的消费现象吗?
 

再说国内汽车销售商和制度商这个利益链点。我清晰地记得当年我国南方某地的一家日本汽车生产分厂,在销售形势年年看旺的情形下,硬是违反市场法则采取饥饿销售法,把自己的车捂得严严实实,一辆不卖,后来价格还在一个劲地上扬,待该分厂认为“暴利”得差不多时,再销出所囤之车……诸如此类的不轨行为我国的汽车市场还有很多。其实,不管是外商还是内商,他们都是商人,他们原本就是为利而生,这不足为怪,怪的是我们的相关监管部门。缘何一直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忍见这种变态的售价落差的长期存在?
 

公共监管机构的服务行为指向不是只知收取税费,而更多的事儿当指向让公民安适而居、公平消费。信息的平等和透明是市场规范的基本要件,而现在的光景却是,公民花如此巨额的冤枉钱去购别人的汽车,卖家只知赚取暴利,监管者只管收高昂税费,均闷声不言,而购车者却一直被蒙在鼓里。这种消费信息的严重不对等,伤及的可是一个国家的诚信、公平、健康的消费基石。所以,中国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并非好事,反倒暴露了我国汽车市场的监管之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