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当年,虽然没有意气风发,没有豪情壮志,这些都在就业应聘的挑选中渐渐的失去。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失去的,那就是对上海、北京的渴望。因为跟交大的一位朋友交往密切一心想去上海,只是远在北国,应聘上海的岗位寥寥无几,而我有对去上海没有当地户口讳莫如深。那年国庆,我破例在国庆节外出自沈阳来北京找同学,对北京凝滞的气氛的猜想有了否定的回答,而且对于北京户口不是特别严格,希望很大,在这种感情和理性的交织碰撞中,我最终选择了北京。
北京,对我而言,真的没有什么格外的意义。相对于很多人对北京的想往和期盼而言,相对于很多人对留在北京发展的喜悦和自豪而言,在北京对我而言,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一个追求基本生活物质保障的良好平台,因为北京有很多机会而已。
初来北京,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和追求成功而来。我申请提前三个月毕业,早早来到北京就是为自己赢得充足的时间来为未来备战。起初怀着忐忑的心情对北京的新鲜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渐渐变得熟悉而平淡,由平淡而无味。对于北京,作为首都,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学术重镇;对于北京,汇聚达官贵人,商贾名流,人才会聚,等等,这些似乎可以让人称道的地方渐渐模糊,换之而来的是凝滞的气氛和腐朽落后的文化,农耕文明的中心要脱胎换骨委实对它有些苛刻了。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每换一座城市,都会领教那里小市民阶层的文化,武汉、沈阳莫不如此。而如北京之小市民阶层者,没有领略他们对国家社会的体认,听说北京多侃爷,而今我所知晓的不过是些对小事的斤斤计较,无所不用其极而已吧。记得北京大学同学聚会,席间有人讲北京人嘴贫,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本与他无关,也唠唠叨叨的,这种参与的热情在全国是最高的,但是意义却是最不称道的。我其实对北京毫无偏见,只是就此事情到出来体会而已。
小市民、市井文化、世态人生,大概也就是如此,然而北京的这种文化看不到它的生气所在,只是习得的、拈来而已。好的东西拈来倒是可以,只可惜人们大抵对好的东西容易生厌,如果不能形成内在的建设性,这种流质市井文化就会出问题。历次政治运动,北京的群众都是好样的,只不过怪诞也很多,文革风起云涌,北京的群众兴高采烈的举行,等到粉碎“四人帮”,胜利结束文革的时候,载歌载舞欢庆文革结束的也是首都的群众。这种群体性的习得、拈来、听话很能帮闲也能形成紫禁城的威严,新中国的命运就在这些人手里。
要了解北京这种特别浓厚的流质、帮闲市井文化,需要透析历史,去翻看明朝、清朝的历史,去看看京城发展的脉络。
言归正传,北京对于我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你是否喜欢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是否觉得它可爱,是否能够在这其中有所改变或者叫做成长。而我真的知道了在京城不露锋芒的好处了。
北京的意味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