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是大盘的“定海神针”,银行股舞动,大盘攀升,银行股下挫或者“卧伏”,市场担心,人们对银行股的心情大致可以用“爱恨交加”来形容。今年以来,在中小股轮番热闹表演的火热场面中,银行股始终表现得不温不火,不尽如人意,即便有所表现,也是“昙花一现”,目前从整个市场来看,中小股整体股值已经不低,有的股价甚至超越了6000点,从市盈率上看,银行股几乎也是市场最低的一个板块。
俗话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银行股的沉默,也许正在孕育着一场新的攀升,将大盘助推到新的高点,或者引领大盘开始新的一轮跨年度行情,也是很有可能的。
从历史经验看,银行股在货币政策稳健期、加息初期、降息后期跑赢大盘的概率很大。在加息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业务有望推出的背景下,明年银行股的表现值得期待。因为人民币升值后,资产重估将使银行贷款抵押物升值,对银行资产质量信心随之增强,人民币升值将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流入国内,盈利增长稳健的银行股容易受到资金追捧,从历史经验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时,银行股估值往往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的推出将给大市值银行带来溢价。由于大市值银行在指数中占有较大比重,指数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势必提高大银行股的配置比例。从长期看,补充资本金是银行满足投资回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银行发放贷款,扩张规模的保证,对于抵御风险能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市值银行对股指期货及相关衍生产品将有重要影响,有望成为发行备兑证的首选品种。
国内投资者最担心银行股遭海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由于“后院着火”,资金运作“捉襟见肘”,外资是否减持成为中资银行股的一大利空。随着西班牙银行大举增持中信银行,德意志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和新加坡华侨银行出于战略投资的目的,近期分别增持了所持中资银行股份,并且逼近20%的持股上限,表现出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信心增强,也说明了海外金融机构初步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资银行仍然是“香饽饽”。
西班牙银行的增持还因为银行股融资压力减轻。近日,银监会已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从原来的8%提高到10%-11%。也有消息称汇金公司或将特许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用上缴利润补充资本金。这样一来,资本充足新标准做“减法”,而充实资本金手段做“加法”,让人感觉上市银行短期再融资的迫切性下降。
目前,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涨幅滞后,表现远不及香港市场上的中资银行H股。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家H股距离2007年10月的高点只差10%至20%的涨幅。其中,工商银行H股11月中旬一度攀升至7.07港元,距离2007年10月7.49港元的历史最高价“近在咫尺”。反观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持续受到各种利空“侵袭”,致使其变成了价值洼地。偏低的股价水平,为2010的集体上涨创造了条件。从当下银行股的表现看,随着资金逐步向蓝筹股挪移,银行股也表现得躁动起来,这都预示着银行股将来会有一个好的表现。
大家可能比较担心,银行股到底能走多远?对多数散户投资者来说好像心中没底。但是银行股的“洼地效应”补涨行情、加息预期、融资风险降低、价值认同回归、存款活期化带来的净利差回升、中国经济的基本面2010年转暖或者稳步增强,都给银行股的表现带来利多效应。
大海观涛,股市听潮,飙升来临之前的沉寂,否极泰来的行情转化,也许就在众散户的犹豫中不期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