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


四、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紧紧围绕“苦战五年,跨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初步将县城建成“制造业城、商贸城、森林城”,全力推进“银色夏津、富裕夏津、和谐夏津、生态夏津、文明夏津”“五大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进位崛起,争当德州跨越发展“后起之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从我们夏津看,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无论是从产业的集群规模、行业排名、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竞争力、经济效益,还是科研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家队伍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快进“富民强县、进位位崛起”的步伐,应该在全县掀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高潮,并把产学研合作创新与“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民营推动、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推动产学研活动进一步深入扎实开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

应按照扶优限劣,扶大抑小的思路,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扶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对目前过剩的植物油、小棉纺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予以限制。建立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对产业发展现状及时进行分析,定期通报,提出预警方案,正确引导民间投资趋向,防止类似植物油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积极鼓励发明创造、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民营企业的专利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尽快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专利奖励基金,特别是对初创企业给予减免税的优惠,使其能够在初发展时期健康成长。在招商引资上,应把项目资金的引进和技术引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县的产业实际,制定技术引进规划,以技术的引进促进产业的升级,更快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五.积极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闯市场

市场经济提倡鼓励竞争,竞争出干劲,竞争出效率,竞争出效益。但凡是都是双刃箭,有利就有弊。竞争的结果是强者胜弱者伤。我们农民在市场竞争竞争中,就是弱者,就是弱势群体。当年土地承包解决了积极性的问题。分散的小农生产,没有规模,产品出来之后的销路问题、市场问题、

增收问题、效益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农业农民的增收关键是市场。所以,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鼓励竞争,扶持合作。一个村要致富,要富裕,我看还就是老生常谈的五个好,好带头人、好班子、好思路(好规划)、好风气、好措施,换一下脑筋,理一下思路,搞一个规划,选一个突破口坚持不懈埋头苦干,为民爱民乐于奉献,不愁不富裕。这里强调一下一定要重视教育,教育能改变人生,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是提高村民素质的根本,鼓励支持孩子学习成材,不仅是考学,还包括外出打工,创业。我们都是通过读书从农村走到了工作岗位。

重点讲一下合作的事。党中央国务院很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进一步解决小生产与大生产的矛盾,促进农民增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61031,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今年71日实施。这是1949年后,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也是1978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首次以立法的方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我于20061026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在河北省定州市宴阳和乡村建设学院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农名培训班,该学院是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创办,重点学习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当时还想学习节能环保生态住房建设,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有幸聆听了温铁军教授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的讲座,收看了电视录像,还听取了全国著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收获很大!我觉得:一场新的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合作化运动将会在近几年内在全国展开!

农民面对的农村经济形势

中国加入WTO以后,农民面对严峻的农村经济形势。一个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特殊表现,即中国的入世带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内的形势就是,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标志就是从原来的资源约束转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同时由原来的短缺转为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副业有余,实际上是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怎么个调法?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能不能增收?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农民是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生产者。实际上,农民是高度分化的。真正以农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者的纯农户,可以说是社会上最大的弱势群体。入世的冲击今年没有完全显现,但是在未来却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另外一个,就是在国内农产品总量从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这使农业生产者面临一个很不利的局面。调整结构,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所以导致产业结构的趋同。小打小闹还没什么,要是成了规模,就成了问题。你说我粮食不种种蔬菜,大家都种蔬菜,最后蔬菜的价格也跌下来了。你说种优质小麦,优质小麦多就成了问题。所以,总有一个市场销路、出路的问题。所以,往往是在农民面临这样一种严峻经济形势的时候,就会有组织起来的动力和需求。需要组织起来,使农民成为国内外市场上一支能够抗衡的力量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神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在丰产(增产)的基础上,实现真正增收的目的,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争取国家对农村扶持的重要渠道。在“扶持政策”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合作社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的设施建设,市场营销与技术推广等服务。

合作社怎样搞?一是合作消费,统购统销,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的销售,统一购买,量大,价格底,农户省钱。统一销售,好宣传,成本低,有规模,卖价高,效益高,好起步,好运作,没有风险。这是在流通领域。

二是由消费合作到生产合作。

三是发展到资金互助。

四是社区文化、文艺活动,参与社区管理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