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我们以前说过,《系辞》是研究《易经》很重要、很完整的一篇论文,但是因为文章太长了,过去又是用竹简栓在一起,翻起来也很累,后来人们就把它分成两部分,名之为上下传,中间根据内容又分了章节。实际上,它是一整篇文章,中间是很连贯,有些内容也有一些反复。过去也有人说,上传是讲的上经,下传是讲的下经,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不可取。前面我们把《易经》上传学完了,我们把很多易学的基础知识都融了进去,还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学下传的时候就会更有信心一些,相对就要轻松一点。
我们来看下传的第一章,其立意非常之高,而且讲得也是非常精到。本光法师在方山易的传授当中,对这一章也是非常推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我们来看下传的第一章,其立意非常之高,而且讲得也是非常精到。本光法师在方山易的传授当中,对这一章也是非常推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这一段确实非常好,这些文辞言句都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不管是从文学上来看还是从精神内涵上来看,都非常之精深。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个单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大家在这排队,阳卦由乾带队排一列,阴卦由坤带队排成另一列。八卦是各有其象,代表了天地之间八个最大的自然现象、自然元素,所以是“象在其中”。八卦各象的具体所指,我们在前面都仔细讲过了,这里就一笔代过。
下面一句“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这个组成单八卦的阴阳符号,是不能称其为爻,只有把它两个单卦相重,形成六爻卦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爻。单八卦只能称之为阳仪、阴仪。就是这个“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易经》六十四卦,每一个卦的产生,就是这八个单卦两两相重。比如乾卦,我们把它作为上卦,然后与其它各卦重一圈。乾卦跟乾卦相重,还是乾;跟坤卦相重,就是天地否卦;跟震卦相重,就是天雷无妄卦;跟巽卦相重,就是天风姤卦;跟坎卦相重,就是天水讼卦;跟离卦相重,就是天火同人卦;跟艮卦相重,就是天山遁卦;跟兑卦相重,就是天泽履卦。乾卦这么重上一圈,就形成了八个六爻卦。同样的道理,坤卦再为上卦这么重上一圈,就又形成了八个六爻卦。其余以此类推,八个单卦都互相这么重上一圈,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个六爻卦。
有同学说这个卦名不好记,其实,要记《易经》六十四卦,你就用八卦相重的这个方法记,很简单。我以前记这些卦,就是每天坐公共汽车上班,上车以后就让八个单卦在脑子里面重上一遍,乾卦重一圈、坤重一圈……就这么一个星期下来,就全部记住了。偶尔有忘了的,就翻一下书,后来就再也不会忘记了。大家真正要学《易经》,这个是最基础的,一定要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记牢。如果这都记不住,学易也就是凑凑热闹而已,没办法真正学进去。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两句跟上传第二章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所谓“刚柔相推”,就是易卦六爻,一阴一阳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易卦的变化。刚,就是阳气,阳气性刚;柔,就是阴气,阴气性柔。性刚则健,就有乾卦的精神在里面,表现在人物的性格上面,就有比较外向、比较积极主动的感觉;性柔则顺,就有坤卦的精神在里面,表现在性格上就是比较内向,比较温柔,比较和顺。
“刚柔相推”的这种变化,我们不要往玄里想,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我们都有这种经验的,社会之中的人事变化,看起来好像非常复杂、非常混乱,但是你仔细归纳一下,无非也就是阴阳、刚柔互相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特定的人事圈子里面,“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感觉会非常明显。比如我们在书院,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圈子,这里的整个氛围,就是刚柔相推的结果。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哪些人比较性刚,哪些人比较性柔,那么在这种刚柔之间,三三两两不同的小组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我们把对人事圈子里的刚柔变化的体会,结合着《易经》卦象来参考,那么你对你所关注的人事圈子的总体氛围,即所谓圈子的气场,你就有比较明确的感受。我们学习《易经》,真正在这个上面找到感觉了,那你就越学越有兴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命之,就是命名、命令,或者是指导,反正就是创造《易经》的圣人们,他们用语言,把易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就是“命之”。我们人的一举一动,还有天地万物的生克变化,都包含在易卦爻象当中。
我们刚才说了“八卦成列”,然后“因而重之”变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里面所系之辞,把它的语言文字全部加起来,好像也还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大的归纳,把天地万象的东西,全都归纳进了这么一个范畴。即使是平常我们没有在意的东西,或者是比较复杂、比较细微,甚至是不容易作出明确判断的东西,都可以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把它归纳出来,归纳到《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当中。这些基本现象,都可以通过卦象所系之辞来命名、来阐释。那么,既然是系了辞,卦有卦辞,爻有爻辞,还有彖辞、象辞这些,很多人就觉得,遇到什么问题就翻书看嘛,看对应的各辞是怎么说的。但是,你翻到这些古辞,未必真正就搞得懂,毕竟这些言辞它是两千多年以前古人写的,跟现在的事物很难一一对应,所以,学易一定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学活。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用语,现在就没有用了;古代的一些事物,现在也变了。你看爻辞里面经常有“乘马班如”这些言辞,现代人哪有“乘马”啊?这就得变通。虽然现在没有人乘这四条腿的马,但是我们在坐四个轮子的宝马啊,奔驰啊,所以还是可以进行类比。再比如说过去爻辞里面有“公射隼”这个事,隼就是老鹰嘛,射老鹰,王公大臣出去射老鹰,古代是很正常的活动。但是,现在观念不一样了,老鹰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发现有人偷猎老鹰的话,要被送去坐牢的。所以遇到这个“公射隼”怎么办?你就不能傻乎乎地去偷猎野生动物,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比喻。当你设定了一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很高远,你要完成它,那么就可以说是“公射隼”。
所以学易的人脑子要动起来,要灵活起来,“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嘛,那是要动起来才行。我们看易卦各辞,确实是把社会人事当中的规律,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只要我们活学活用,几千年以来直到现在,人们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这一段确实非常好,这些文辞言句都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不管是从文学上来看还是从精神内涵上来看,都非常之精深。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个单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大家在这排队,阳卦由乾带队排一列,阴卦由坤带队排成另一列。八卦是各有其象,代表了天地之间八个最大的自然现象、自然元素,所以是“象在其中”。八卦各象的具体所指,我们在前面都仔细讲过了,这里就一笔代过。
下面一句“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这个组成单八卦的阴阳符号,是不能称其为爻,只有把它两个单卦相重,形成六爻卦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爻。单八卦只能称之为阳仪、阴仪。就是这个“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易经》六十四卦,每一个卦的产生,就是这八个单卦两两相重。比如乾卦,我们把它作为上卦,然后与其它各卦重一圈。乾卦跟乾卦相重,还是乾;跟坤卦相重,就是天地否卦;跟震卦相重,就是天雷无妄卦;跟巽卦相重,就是天风姤卦;跟坎卦相重,就是天水讼卦;跟离卦相重,就是天火同人卦;跟艮卦相重,就是天山遁卦;跟兑卦相重,就是天泽履卦。乾卦这么重上一圈,就形成了八个六爻卦。同样的道理,坤卦再为上卦这么重上一圈,就又形成了八个六爻卦。其余以此类推,八个单卦都互相这么重上一圈,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个六爻卦。
有同学说这个卦名不好记,其实,要记《易经》六十四卦,你就用八卦相重的这个方法记,很简单。我以前记这些卦,就是每天坐公共汽车上班,上车以后就让八个单卦在脑子里面重上一遍,乾卦重一圈、坤重一圈……就这么一个星期下来,就全部记住了。偶尔有忘了的,就翻一下书,后来就再也不会忘记了。大家真正要学《易经》,这个是最基础的,一定要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记牢。如果这都记不住,学易也就是凑凑热闹而已,没办法真正学进去。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两句跟上传第二章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所谓“刚柔相推”,就是易卦六爻,一阴一阳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易卦的变化。刚,就是阳气,阳气性刚;柔,就是阴气,阴气性柔。性刚则健,就有乾卦的精神在里面,表现在人物的性格上面,就有比较外向、比较积极主动的感觉;性柔则顺,就有坤卦的精神在里面,表现在性格上就是比较内向,比较温柔,比较和顺。
“刚柔相推”的这种变化,我们不要往玄里想,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我们都有这种经验的,社会之中的人事变化,看起来好像非常复杂、非常混乱,但是你仔细归纳一下,无非也就是阴阳、刚柔互相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特定的人事圈子里面,“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感觉会非常明显。比如我们在书院,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圈子,这里的整个氛围,就是刚柔相推的结果。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哪些人比较性刚,哪些人比较性柔,那么在这种刚柔之间,三三两两不同的小组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我们把对人事圈子里的刚柔变化的体会,结合着《易经》卦象来参考,那么你对你所关注的人事圈子的总体氛围,即所谓圈子的气场,你就有比较明确的感受。我们学习《易经》,真正在这个上面找到感觉了,那你就越学越有兴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命之,就是命名、命令,或者是指导,反正就是创造《易经》的圣人们,他们用语言,把易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就是“命之”。我们人的一举一动,还有天地万物的生克变化,都包含在易卦爻象当中。
我们刚才说了“八卦成列”,然后“因而重之”变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里面所系之辞,把它的语言文字全部加起来,好像也还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大的归纳,把天地万象的东西,全都归纳进了这么一个范畴。即使是平常我们没有在意的东西,或者是比较复杂、比较细微,甚至是不容易作出明确判断的东西,都可以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把它归纳出来,归纳到《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当中。这些基本现象,都可以通过卦象所系之辞来命名、来阐释。那么,既然是系了辞,卦有卦辞,爻有爻辞,还有彖辞、象辞这些,很多人就觉得,遇到什么问题就翻书看嘛,看对应的各辞是怎么说的。但是,你翻到这些古辞,未必真正就搞得懂,毕竟这些言辞它是两千多年以前古人写的,跟现在的事物很难一一对应,所以,学易一定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学活。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用语,现在就没有用了;古代的一些事物,现在也变了。你看爻辞里面经常有“乘马班如”这些言辞,现代人哪有“乘马”啊?这就得变通。虽然现在没有人乘这四条腿的马,但是我们在坐四个轮子的宝马啊,奔驰啊,所以还是可以进行类比。再比如说过去爻辞里面有“公射隼”这个事,隼就是老鹰嘛,射老鹰,王公大臣出去射老鹰,古代是很正常的活动。但是,现在观念不一样了,老鹰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发现有人偷猎老鹰的话,要被送去坐牢的。所以遇到这个“公射隼”怎么办?你就不能傻乎乎地去偷猎野生动物,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比喻。当你设定了一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很高远,你要完成它,那么就可以说是“公射隼”。
所以学易的人脑子要动起来,要灵活起来,“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嘛,那是要动起来才行。我们看易卦各辞,确实是把社会人事当中的规律,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只要我们活学活用,几千年以来直到现在,人们都能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