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装饰美(1)


    语言的装饰美,是指借助某些外加工手段,如着色、镶情、拟声摹状、选境、修辞等,对语言进行装饰,使之具有一种光彩照人的美感。

一、着色

色彩是引起人们美感的最大众化的形式。不同的色彩往往给人以冷暖、轻重、宽窄、大小、厚薄、远近、动静等不同感受,而色彩的表情性又给人以情感的感染,如红色给人以热烈、豪爽、兴奋、欢跃的感觉,绿色给人以安静、自然、稳定的感觉,蓝色使人宁静,黑色使人沉闷……

色彩还具有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和平、青春、繁荣;红色象征革命、奋斗;白色象征纯洁,紫色象征高贵。

正因为色彩具有如此之多的意象,在写作中人们常常运用色彩词来描绘事物,他们巧妙利用色彩的深浅、明暗、浓淡来表现词语的情感和状态,真切地再现事物的声情象貌,使人们在联想想象中产生美感。

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石头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锈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底下就像绿色绣花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这是怎样明丽清鲜诱人前往的草原景象啊!正因为有这些色彩词的衬托渲染,我们才如临其境,切实领会了这难以言喻的美景。

又如,杜甫写春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统照写海滩:“碧涛映着红霞,银浪掩着金沙”(《岛上的季节》);白朴写秋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这些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词语,是多么醒人耳目,相得益彰!而朱自清在他的散文《绿》中用十多个词语描写梅雨潭“绿”的颜色,如“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的一碧”、“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温润的碧玉”、“女儿绿”等等,所以才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这样鲜亮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