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灾难性后果(11月7日)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灾难性后果

 

关键词:钱学森  科技成果  产业化  谷歌数字化图书馆

 

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钱学森老先生于20091031日去世,享年98岁;116日遗体火化。各位政治局常委与上万民众到八宝山送别钱老最后一程。钱老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将跟其为祖国所做出的伟大成就,共同成为激励国人前进的力量。

2500多年前,土木工程的祖师爷鲁班与墨家的代表墨翟之间曾经就发明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发生过争论。

未必所有创新的东西都是实用的,而实用的东西未必都有让人难以企及的创新。

但我们是要缺乏实用性的创新还是要创新性不足的实用科技?

实用型创新与创新但不实用,这两种情况哪个更符合科学精神呢?

 

前者会导致现时的生活窘迫,后者会让未来充满隐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通常都会解释为:高瞻远瞩就是要有忧患意识,为了在未来不至于被动挨打,现在稍微窘迫一些也是明智的选择。

但所谓“领先享受明天的生活品质”还是成为新时代所追捧的生活方式。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同时会感觉时间荏苒,人们的生活随时都在倒计时,因而总是会伴随着焦虑,正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我们再也难以看到钱学森先生所代表的科技精神。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以前在教科书里被批判的资本家、工头、买办等等摇身一变都成为企业家、英雄与偶像,以前的风尘女子或者名伶都成为艺术家,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授学者或者已经被物质世界剥夺了灵魂,或者仅仅成为职业化的标签,一切追求的仅仅是上有片瓦,下有立足之地,中间得到可以养家糊口的五斗米的现实生活的压力。甚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被撤出了中学课本,周杰伦的歌曲反而被收录进入中学课本。医生、教师、记者等都成为惟利是图的代表,有理无钱别进来。

 

1998年,本人在广东某家VCD企业做市场,曾经提出过一句广告词作为产品诉求口号“永远只领先一小步,够了!”真正的领先并不需要太多,强势的人总是会控制领先的程度与步骤。

布勃卡在他辉煌的运动生涯中35次打破男子撑杆跳的世界纪录,是田径史上打破世界纪录次数最多的人。布勃卡通常每次都将世界纪录提高一厘米,因此也有人称他为“一厘米先生”。伊辛巴耶娃也以每次提高1~2厘米的速度先后20多次打破女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

 

商品化与产业化对科技成果创新的同时,提出了实用化的要求,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为基本衡量标准,科研团队纷纷走出去,向资本家们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逐渐在科研机构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拿到市场上去换钱的技术是没有现时价值的技术,再创新也没用。

其实,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机构、社会,所追求的都应该是越单纯越好。

过度追求把科技成果产业化未必是好事。在突出了科技成果创新性的同时,实用性的标准却让原本单纯的人变得庸俗,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庸俗而且贪得无厌。甚至为了得到瞬间的快感就做些丧心病狂的事情,这应该是导致当代中国道德标准逐步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文化有什么用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没有了文化,什么都没用。”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追求虚无的精神世界,而是要尽量约束住自己对物质追求的欲望。

 

再看传媒行业的原理。

众所周知,传播是会逐渐走样的,通过小道消息来以讹传讹,是难以确定会把传播主动权与传播效果紧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的。

就如企业一定要有CIS,而CIS的标准化体系中,不管是视觉识别、行为识别还是理念识别系统,都是有一个标准的,稍有偏差就会大相径庭。而在政策与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值得并可以进行有效传播的点是不能太多的。因为太多了别人就不会有印象,有印象的也未必记得住,记住的也未必会有效果,有效果也未必有效益,有了效益也未必是你一个人的。

如果所付出的总是不能以最终得到的效益作为报偿,那么传播的本身就成为一种浪费甚至是过犹不及的事情。

 

我们不理解的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智商上不输给任何一个种族;中国人也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但为什么从技术到品牌,从管理到软实力,中国都要仰人鼻息地活着呢?

以生产力作为科学技术价值高低的评价标准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世人提到中国人,不是与假冒伪劣、仿制的山寨货,对知识产权的践踏等结合起来,就是与知识窃贼结合起来,让中国人没有颜面抬头。

相反,甚至谷歌这样的互联网的新贵,在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式对所能够搜索到的一切图书的版权进行掠夺式地占有的时候,却是如此振振有词!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难道要让我们承受如此灾难性的后果吗?

科技成果未必都需要转化为生产力,至少不需要在当下就急匆匆地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应该是研制者主动的寻租推销,而应该是待价而沽,在任何时候,只有持币选购而不是上门推销,才能够体现出科学技术的价值。

因为作为智慧的结晶,科技的某些成分没有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接纳,仅仅是由于尚且没有到那个阶段而已。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是技术人员的职责,而是市场人员甚至资本方需要考虑的职责。

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一种追求。

换句话说:人要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而不能仅为了钱而活着!

 

贾春宝

2009117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