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不同版本,文字有所不同)。
“道。”
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潜动植、人间社会。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为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名”由何起?“名”由实存事物而起。名至于实。有物才有名。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道”之名实为强名。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边际、边界);
“常无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一是指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的终成之僥。两者名虽不同,却均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物之始生之机为妙,物之终成之体为僥;人心静之为性,动之为情。两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第一种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宇宙的规律、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可以被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但也说明了名的重要性,好名可以让人名上加名。
第二种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在《道德经》一开篇,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一个大师曾这样说过:道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们(道和语言)不存在同一个层面。例如蛋壳内的蛋黄,永远无法看到这个蛋完整的时候。道就是这个完整的蛋,而语言是蛋黄。蛋黄永远无法描述这个蛋,因为它存在的时候,蛋就不存在。
在得道者那里,他不言不语可以与道合一。但他无法观察,观察就需要分裂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但道是全然一体的,无法观察或被观察,只有全然喜乐自在。
当离开道的境界,用语言描述道的时候,只是一种“回忆”、一种“味道”,但永远无法描述完备。一个大师甚至不愿意说话,他们沉浸在这种境界中,他们分享他们的存在。只有当一个想知道他们的人,无法用心感受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退而求其次,用语言帮助这个人进行调整。除非这个人逐渐明白他们的意思,开始闭上嘴巴,用心倾听,否则这个人会得到很多“非常道”的东西,但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道”。
第三种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道家学说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这种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两个词。
名就是事物的名称,却又不是一般的名称,因为一般的名称有兴废,而这种名称是固定不变的。
关于老子第一章的讲解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解:
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认识到了而存在,也不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而消失。
老子首先指出,道是可以被认识的,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所有人们认识到的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都已经不是永恒不变、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称是可以由人来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为的规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这些解说来尽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到的名称就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得不勉强为它起个名称,否则便无法解说。
道的存在形式是虚无的,所谓虚无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是无法证明的。但是,道是天地产生的契机与开端。天地就是在这虚无不见而且不可名状的道之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道”称为“无”,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始。有了天地,才能产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把天地称为“有”,把它看作万物的母亲。有了道,有了天地,有了万物,人类社会就赖以产生和存在了。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永恒不变的道,来观察天地之间的玄妙。我们可以根据天地所体现出来的道,来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由道而体现出来的天地之间的玄妙和由天地体现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这两者都是来自于对道的认识,但其名称不同,却都是非常玄妙难测的。由自然之道到天地之道,再到万事万物之道,一步步推演感悟,是领会各种事物玄妙之理的门户。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天地之道、万事万物之道,但更要注意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而不能过分执着于我们主观认识到的道而导致认识的固执偏颇。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