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只有三句话,之所以这么简单,与上一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有关。
老子写到这里,突然不想再说什么了,只想说出最根本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我们称之为玄牝。这一句的核心词是“不死”。谷神=不死,不死=玄牝。谷神、玄牝、不死,说的是一回事。后来人对谷神、玄牝的解释众说纷纭,那就只说“不死”吧,我们都能理解“不死”,没必要去理会那两个词语。
不死即永生。
这一段是关于永生的言说。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万物的生长,好像有一个通道,有一个门,有一个根。“门”和“根”,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这个比喻便于我们理解生命之源。
“门”和“根”,是非常精妙的比喻。从门里出来的事物,不会是门生出来的,门只是一个通道;树和草通过根获取养分,但不是由根生出来的,根只是通道。
老子在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言说,万物本来就存在,没有生养它的母体。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不断地流淌出来,好像无限的存在,怎么都用不完。别担心世界的灭亡,世界没有被“出生”,他又如何被“灭亡”?
死亡是相对于出生的。
世界没有被创造,又如何毁灭?
没有创造世界的上帝,所以就无法谈世界末日。
西方宗教的根基,老子简简地几笔就催跨了。
老子这一章,只说一个真理:天地即存在,无生死、无多少、无时间、无空间,我们头脑中能理解的所有逻辑,都不适用。
我们的头脑能理解出生与死亡、能理解创造与毁灭,能理解用时间表达的现象,能理解用空间区隔的事物。彻底放下头脑,进入无念,像佛陀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那样,才可能了解天地、了解道。
如果您不曾体验过死亡,不曾体验过静心的喜悦,您很难理解这一章的内容。
单纯从韵律的角度,这一章有简洁的美,多念几遍,其义自现。
这三句话的重点,在最后一句,前两句都是过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