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底爆料有开发商土地储备高达151年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再次语出惊人。11月1日,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时,潘石屹称,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从来不盖房子,就是“倒土地”。而这些公司的数量大概占三分之一。这一观点遂引发激烈讨论。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豪宅天价成为焦点话题,内地地价急涨同样万众瞩目,《经济半小时》点名指电盈主席李泽楷旗下盈大,3个月前在北京转手一幅地皮,大赚约2.35亿港元。节目主持人形容“盈科这种大有来头明目张胆囤地”。
可见,房地产囤地倒地行为实在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潘石屹提出的“三分之一”的数据备受争议,但是一个很明确的现象就是开发商囤地倒地的情况的确很猖狂。当然从感情上接受不了这种事实,但是细想一下,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商人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既然囤地倒地更加有利可图,开发商当然趋之若鹜。
潘石屹也举例称,几年前,两家开发商在同一地段各拿了一块土地:一家开发商建房子销售出去,没赚多少钱;另一家开发商,囤着地,什么事也没有干,最后把土地转让,比前一家开发商多赚许多倍。
没错,假如我是开发商,我也会这么做。因为这么便宜的好事开发是不可能不算账,如果开发房子,还要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应付,最简单的至少得先过广大业主骂高房价骂开发商的这一关吧。而倒腾土地可以说是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开发商倒买倒卖土地而乐此不疲呢?开发商的本意应该是首先要开发才能成其为商,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商。在当今房价日益高涨的时代,不管是购房者、开发商还是一些专业的业内人士都对房价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连专家学者也沦为网络口水专家,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房价热炒非常热衷,却恰恰疏忽了房地产产品的升级换代的研究和探讨。其实也难怪,连住房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何以谈享受?何以关注产品的品位?有套像样的房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故此,相当一部分开发商觉得房产暴利远比不上地产暴利更实惠。事实上也是如此,地产倒卖可以一本万利。
我不知道是水涨船高式的土地推高房价,还是高房价拉高了土地价格。似乎相互咬的双方都站不住脚。其实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彼此。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规定了相对严格的“闲置”费用标准,并重申对于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坚决无偿收回;对于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地价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住建部也警告说,非政府原因造成商品房用地闲置的将严惩不贷。
然而,虽有明文规定,开发商仍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大肆囤地倒地,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量?恐怕不言自明。只要“土地闲置征费”和“满两年收回”的政策被消极对待甚至是不执行,囤地倒地行为注定不会自行收场;只要土地交易中的利益链条存在,土地“投机倒把”也断然不会罢手。地方政府虽然屡屡重申,但是就像大街上某些城管跟小摊贩玩捉迷藏一样,追来敢去只是吓唬吓唬你。也或许只是做给别人看的。
有人理解成开发商是地方政府的狗腿子,开发房地产只是给地方政府赚钱卖命,只能主人吃肉自己喝汤。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价值链中的地位。倒卖土地反映在政府财政是连续的土地出让,出让次数越多,地方政府收取的出让金也越多。在收取出让金与监管土地违法之间,地方政府显然对前一种情况会更有积极性。
房地产太复杂了,正如高房价问题一样,其实谁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可就是没有人敢做。不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的土地财政体制,不让地方政府从土地利益中剥离出来,不给开发商点颜色看看。土地不会降,房价更不会降。哪怕舆论声讨、制度重申,甚至政策调控等等,开发商囤地倒地的行为也不会避免。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