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观舞记》指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精选了几篇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其中,冰心老人描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观舞记》,是一篇文字细腻、描写生动的美文。

  但是,这篇文章在词语运用、语法规范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存在一些瑕疵。下面举出几例,与大家商榷。

  第一,在词语运用方面。

  1、词语运用不简洁。如第9自然段,“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这里“一举手一投足”,完全可以简化为“举手投足”,而且表意、情感不变。

  2、词语运用不准确。如第18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包括”是“包含(或者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个部分)”的意思,这里写舞蹈者的服饰美、舞姿美,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来从侧面表现,应该用“形容”之类的动词。另外,第17自然段中最后一句“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这里的“讲说”表达也不够妥当,口语化。

  第二,在语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时态前后不一致。如第21自然段,“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这里,前面表达的是她们即将回国,在英语里面的表达就属于将来时态。后面接着又用一个“了”字,表达的是已经结束的事情,在英语里面的表达属于过去时态。这样的表达,笔者认为不妥当,应该删掉“了”。

  2、句子成分赘余。如最后一段,“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这里删掉“让我们”以后,岂不是更通顺、更干脆。

  3、句式杂糅。还是在最后一段,“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这里“献给她们”是一个句子,表达了一层意思,“挂在胸前”又是一个句子,也表达了一层意思,把这两层意思用在一个句子里面,就造成了句式杂糅的毛病。

  第三,谈谈标点符号的误用。

  1、引号的误用。第8自然段,“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一句里面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表示强调、特定称谓,还是引用?如果是其中的一种,那么,第7自然段中“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个句子里,“咿哑”为什么又不使用引号呢?

  2、逗号的误用。如第16自然段,“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这个句子很长,但是,它是个单句。三个“用”字句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平列的。既然分句之间用的都是逗号,那么,第一个“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内部之间是表平行关系的词语,就应该用最低层次停顿的点号——顿号了。这是按照标点符号中点号的层级来决定的。

  3、破折号的误用。如第2段,“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这里,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呢?属于解释说明,还是断断续续、声音延长?是语义突转,还是其他特殊含义?我觉得这里破折号的意义不很明显。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应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尤其在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要做到准确、规范和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