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科考”,先发“烂榜”


连日来,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成为各大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新闻。从北大公布实施方案,到公布有资格推荐的校长名单,直到最后公布被推荐学生名单,其社会效应给人的感觉似乎并非像官方表示的那样“积极”、“有益”,反而使民众有极大错觉感,恍如又置身于“人头攒动争看科举张榜”的年代,不过比那个年代确有“创新”:旧科举是先科考后张榜,现在是未科考先发榜。

截至北大规定的期限,除北京四中等八所中学未确定名单,人大附中、浙江镇海中学名单确定但未公布而外,其他有资格的中学大都公布了推荐名单,至少有68名中学生榜上有名。我浏览了一下今天《新京报》A11版公布的“榜单”,面对五花八门的“推荐理由”,真有些丈二和尚名模不着头脑。

所列理由,有的十分详细具体,有些非常简略抽象。详细具体者,无非是列举了该生在学生会任“主席”、“副主席”等某某职衔,参加过什么比赛获得过什么优秀奖或风采奖,拿到过什么特长竞赛第几等第几级证书,再就是文理科综合排名第一,或本来就是“中考状元”或推荐生,以及省级市级还是校级的“三好学生”、“十佳学生”,等等,凡此种种较“硬”的证明材料。

简略抽象的理由,无非是说些主观色彩非常浓厚的判断语,诸如:“多才多艺”、“成绩出色”、“爱好广泛”、“笃学兵善思、讷言而敏行、纯朴且善良、自信又执著”、“性格沉静、品味高”、“活泼开朗”、“感情比较理智……某某是她的偶像”。这种理由究竟有多少“实在”、多少“虚夸”的成分,收缩空间肯定不小。

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有不少校长将“父母是大学物理老师”、“游历过不少国家,眼界开阔”、“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没有竞赛加分”、“爱看动画和漫画书”、“身高 1.84”、“年仅14岁,她喜欢《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等,其中有不少明显涉嫌成分论、身份歧视、不合时宜甚至与现代社会公平理念相悖逆的描述语,都被当作为“正当”的推荐理由之一或唯一理由,堂而皇之地写入其中还理直气壮地向全社会大众公布。

我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烂不忍睹”的中学校长推荐榜单,号称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当局,究竟能从中选拔出它想要的何等“优秀人才”?是要“竞赛加分的”还是要“没有竞赛加分的”?是要“活泼开朗”的还是要“性格沉静”的?是要身高还是要个矮的?是要父母是当老师的还是要父母做官的,抑或是父母有钱以至于使他/她可以周游列国而“眼界开阔”的?……

难道这就是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积极探索”吗?这就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实在看不出这究竟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