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变身为商品房是保护谁的利益?


经适房变身为商品房是保护谁的利益?

 

 

        昨日, 北京市建委表示,由于北京几个大型经适房项目征地拆迁费用和材料价格飙升,而销售定价偏低导致亏损,北京市首次决定将部分经适房将调整为商品房出售以弥补开发商的亏损。廉价房变身商品房,原因是为了要“弥补损失”,然而除去炒楼的不算,中国房地产真正有过亏损吗?况且经济适用房以平抑房价,保障住房为目的。作为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保障性建设,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由城市政府组织是社会保障和社会公益的一部分,而这就注定了他必须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现在,政府不再顾及中低收入者的境况而选择紧跟市场,打开销路,以保持稳中有赚,政府不亏本,参与商不亏本。想当初,信誓旦旦,开出了一张张“美丽的支票”,不知道政府承诺的经济适用房要到何时才能兑现?经济适用房走向商品化不是一个成本的上升那么简单,因为一个住房项目,历时十年远未完成,本身就有许多疑点。现在更让人怀疑这会不会成为一张废弃的空头支票?
  
    
  房价的上涨引发了担忧,地产繁荣可能转变成危险的泡沫。同样,这种变现的取消经济适用房的做法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十年,建不出一个住房项目,中国效率何在?中国极度需要增强的正是消费。如果家庭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收入投入到住房上,那他们购买其他商品的钱将被耗尽。一个经济适用房的转身,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之前有过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甚至是凌晨4点排队老大爷买不到经济适用房。而且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有钱人,奔驰,宝马屡见不鲜。

      经济适用房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本身就要求是适中的、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即便是有亏损,如此干脆的华丽转身也欠思考。所以,从大环境来讲这次转身是一个矛盾体的结合:房地产业复兴是中国从全球衰退中如此强劲地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迅速攀升的楼价成了政策制定者们的首要问题。而喧嚣的房地产市场使北京的在房市方面的决定复杂化,犹豫化了。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在北京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与楼价的飙升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而且如果房价上涨,那么大多数其他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
      因此, 我们不竟要问: 究竟政府说话还算不算 数? 老百姓的利益还要不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