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嗲言套话 我们来看蓝光


  

   “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记得领导曾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们一定要成为拥有宽广胸襟的人。这话真还不错,其实何止是人,企业、产业、国家哪个不需要宽广的胸怀。斤斤计较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感叹少点,回归正道。昨天和一帮朋友去位于北京西郊的华录文化参观,这是华录第一向媒体开放其在华的内容制作机构——华录蓝光BD编辑中心,场面搞得还是蛮隆重的。除华录文化的上级华录信息产业的高层悉数到场融洽媒体外,还向记者们展示了其蓝光音频、视频编解码工作室等,最后还组织记者欣赏了《建国大业》的蓝光高清电影(虽然有点迟了,大部分媒体人员因看过而离场,但他们的用心还是很好的)。

    交流在一份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展开(有点像CCTV的播报方式,哈),华录信息产业、华录文化的领导轮番向记者们展示了华录在蓝光市场的最新状况,贯通碟机生产销售、片源制作发行两大产业链的优势让华录对蓝光市场的前途平添许多憧憬。

    如果说这是一场蓝光的普及或者华录产业链优势的展示,我认为这次交流会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跟从蓝光多年的记者,我认为华录在介绍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华录自身的信息和蓝光产业的弱点:

 

    一、华录是否会转型?

   我们知道,中国DVD产业的繁荣昌盛,华录功不可没,是有功之企,也是普及的最大推手之一。不过面对蓝光产业,华录似乎有些无奈,既想大力做又不明确到底该如何撬动这块巨大的市场。在网络下载和盗版盛行的产业氛围下,华录也越来越感觉到单做硬件制造商的尴尬和无奈。

    蓝光时代,华录也在考虑突围,所以引进了华录文化,着力推广其在内容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出盘片,和中影签订独家发行蓝光电影、和好莱坞谈内容引进、和华纳迪斯尼等谈内容合作....太多了,华录未来走内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再来看看硬件,现在最大的市场是海外,所以包括华录、宏威等中国企业也将重心放在出口,这符合企业逐利的特征。而中国市场,这些企业似乎也束手无策,虽然想做,但风险太大,谁也不会贸然巨额投资。华录算是对得起中国老百姓的,先后推出了四款国产蓝光碟机,应该在元春市场还推出一款,但孤掌难鸣,苦苦支撑一个产业难度实在太大。

 

    二、赔钱的蓝光你会去做?

    在各家都在收紧银根的背景下,让谁砸钱谁都不乐意,让谁投资买个风险谁也不情愿。

    中国市场做蓝光产业,无论是碟机、还是内容,见谁谁都说在赔钱,华纳、迪斯尼怕赔钱不敢放开干,华录、索尼撑着面子做,虽然面上不承认赔钱,但也掩饰不了赔钱的尴尬。硬件没上量,亏钱;内容怕盗版,不投钱,谁都有担心的理由。

    全球几十家企业辛辛苦苦做的蓝光标准,应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赚钱。目前,蓝光内容的价格在不断降,200多--100多,明年100元以下,一家企业降价,不仅不能带动产业发展,相反会使市场混乱,华纳、迪斯尼、索尼都不来了,剩下中国内容企业唱独角戏怎么办?蓝光碟机的情况也是类似,为了普及迅速降价,又形成不了裙带效应,循环在恶劣化。

    笔者认为,过快的降价或者单独企业的降价都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如果蓝光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沦为无利可图的产业,到时候,推广更难。

 

    三、蓝光是否应该吸纳更多中国企业成为贡献级以上会员?

   蓝光BD要推广,依靠索尼、松下是不够的,最终还需要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参与其中,对蓝光的反感很容易会上升到民族感情的程度。

    我们来看看蓝光BD会员模式:他们有18家理事会员,权利很大;有60家贡献级会员,有权对蓝光标准进行提案和建议(中国仅有华录一家),权利不错;目前还有91家一般会员,只有交钱的份。

    谁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可就在这么诺大的市场里,只有华录一家贡献级会员,要想在蓝光标准中树立中国力量,未免有点单薄。蓝光组织这样的心胸,是很难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的。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探讨价格、专利费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是为了新鲜,也是为了从多角度揭示蓝光为何发展不起来的真实原因,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蓝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