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元年已过,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子商务业界表现没大落也无大起。似乎马云的过冬论如期而至,但暗地里各个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的裂变却在飓风般进行。
淘宝自上而下信用整顿、百度有啊强势占位、腾讯拍拍深度整合,深度影响中国电子商务未来格局的三驾马车已然做好了准备,目前的电子商务实践,电子商务化程度最高的是:服饰、3C、图书。
服饰行业从PPG用四年超过中国衬衣第一品牌雅戈尔,到凡客诚品用不到一年时间取代PPG。服饰行业电子商务已经全面成熟并开始往纵深方向发展。3C领域京东今年的流水估计要逼近40亿。而图书行业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允许两家超大并旗鼓相当的B2C企业并存的行业,其整个行业的年度流水今年估计要达到50亿。
那么中国图书行业电子商务还有没有市场空缺呢?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一个怪圈就是每个细分行业都允许排在前三的公司存活,第四名的公司就很难有利可图了。现如今的图书行业卓越、当当两分天下。不论在用户体验还是在物流配送上都你争我敢,甚至恶性竞争。但毫无疑问,这最终受益的是目标消费人群。网上买书已经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一种消费理念,这种市场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卓越亚马逊、当当的恶性竞争。
中国目前一年出版的新书大概有15万种左右,再版的大概有12万种,这样每天流向市场的需要上架销售的图书大约在近30万种。这是一个非常膨大的数字。而目前现在的主流渠道如新华书店等,不管覆盖率多广、单点规模多大,其空间和图书上架载体量是有限的。
这样就导致通常情况下,一般图书(个别畅销图、主流图书除外)的平均上架销售周期为三个月左右。不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而是不得不为不断流入市场的新书腾位置,从而不得不被迫下架。
最后这些图书就在库房里度过大半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再大面积的进行销售。最后时间一久,最后30%的书籍都会面临不是当废纸一样卖掉就是回收再利用重新印刷为新的图书。这是对图书这种最有知识价值的载体最大的资源浪费和价值不合理处置。
这也其实突出的表现出了“卖书难、买书也难”的这一行业性悖论。而这个悖论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的从业者。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推广,这一悖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当、卓越充其量是把畅销书店搬上了互联网而已。
诸如当当、卓越这样的公司再崛起数十家,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压力。他们在图书相关产品上的流水在高。他们也只是使得少部分根本就不愁销路的畅销书和主流图书卖的更好而已、赚的钱更多而已。但是实际情况是80%的图书是一般性图书。畅销书只占了整个图书品种的一小部分。当当卓越的商业模式,注定了他不可能去对更多的一般性的行业图书和相对冷门的图书进行大面积库存和销售。
如果这么一说?那是不是图书出版行业的电子商务其实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缺?
据统计,图书出版整个行业的一年的市场规模大概是1500亿元,而现在网上销售的市场规模才刚刚达到50亿,从所占比例上是不是也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据笔者所知,如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以上说涉的行业现状和市场空缺,如图书联盟网就是一家致力于彻底破解“买书难,卖书业难”这一悖论而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新兴电子商务企业能否首先站住脚就需要市场和时间去检验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传统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其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建立在行业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可能走的更长更远,也才能更大限度的实现其商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