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抑后扬的中国楼市在2009年上演了一部总所瞩目的肥皂剧。伴随着年终将近,关于有关优惠政策取消的传言仿佛又将这部肥皂剧推向了高潮。其中,最大的嚼头这几天却又和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扯上了关系。
确实,中央政策走向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向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买房的成本。
取消房地产优惠政策所导致的房价可能下降的幅度,是否足以抵消取消优惠政策所产生的费用(如税法和增加的利息)首先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可惜至今鲜有人提及。更遑论取消这些优惠政策是否真的能导致房价的下降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画上问号的事情。
其实,今年房价上涨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一直都不是一个问题。实体经济的艰辛,和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邂逅了巨量投放的流动性,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逆势上扬几乎成了一种宿命。
展望明年,宏观经济该如何定调,无论是“稳增长”还是“保增长”,货币政策的调整最大的肯定性还是微调。也就是说当前的货币政策基调是不会变化的。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故作高深的云里雾里,用最基础的经济基础理论便可以回答。
当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通常情况下,就业率的高低是和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的。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也就是说,保就业和通货膨胀是常常是伴生物。
至此,不言而喻,支持今年房地产价格飙升的两大因素,流动性和通货膨胀预期在明年可以预见的日子里都不会离我们而去。房价上涨,起码是“维稳”的基础是没有改变的。
换句话说,优惠政策的取消不仅不会使房地产价格降下来,反而会使购房的成本增加。
其实,单就商品房而言,涨到多少都无所谓。问题的关键是保障性住房该如何落实才是关键。和房价飙升一同发生的是住宅小区是越发的漂亮,但是,晚上不亮灯的房间却也更加的多了起来。
解决中国高房价的药方其实也很简单,并非依靠所谓优惠政策来进行调剂。而是应该从本源上加以治疗。
首要的问题当然是改善实体经济的发展条件。让从实体经济中退出了资金重新从虚拟资产中转回实业。
第二则是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让资金有更多的地方分流。
第三就是构建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哪些人去廉租房、哪些人去经济适用房、哪些人该去完全的商品房,政府心里应该有个谱。土地投放不能只望着“地王”。还得着眼不同层级的住房价格体系的档次区分。毕竟,就业是为民生,经济增长是为民生,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更是民生,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