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卖处女膜”看经济与道德


 

韩德强的《中国反思》

 

    韩德强先生的《中国反思》刚刚上市。韩先生将他的一本新书送给我的时候说,签名就算了吧。韩先生在大学教书,演讲的机会比较多,他演讲的内容大多针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时政。因此,韩先生在《中国反思》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本书收录的演讲,就是我参与这场跨世纪争论的一个记录。以《中国反思》为名,既是呼应《中国不高兴》,又是希望能深化这一主题。”所以,我较认真地读完了韩德强先生的这本书,彷佛天南地北地听了韩先生的一系列演讲。
    我认为,《中国反思》这个书名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韩先生是人大经济学的博士,这一反思自然离不开经济。读完韩先生的书,一个明确的感受是,韩先生特别强调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比方说在讲到遇到灾难或意外的时候,究竟是靠保险公司来解救,还是依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风气,韩先生写到:“假如说我这个人是个坏蛋,大家都在谴责我,但是只要我投了保,我就不怕大家的谴责。假如说没有一个保险公司的话,那我就需要做一个好人,一旦我遇难的时候大家才能帮助我。有了保险公司,我做一个坏人其实也没什么事。”虽然这个论述看上去有点极端,我们不能因此而取消保险公司,但是,它确实触及到保险公司这种商业机构和商业行为,对于人们日常行为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尤其当保险公司成为救危济困唯一的商业机构,或者巨大的灾难发生,保险公司因为“不可抗力”的免责条款而脱身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的确都将受到保险公司商业原则的很大影响。也就是说,经济活动实际上对人们的道德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反过来问一个问题:经济学家在揭示经济规律、制定经济规则的时候,是否需要考虑道德因素?有一类经济理论确实认为,经济规律就是自身单纯的规律,在自由的名义下,“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交易双方的行为。很显然,这种理论剔除了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因素。最典型的一个表述就是这类观点的祖师爷亚当-斯密的一个说法:面包师给大家提供面包,不是因为仁慈,而是要养活自己的自私。那么,对这种观点不加批判地接受并发扬光大后,会有什么结果呢?比方说卖淫,在自由的名义下,卖淫的交易双方完全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只要经济活动剔除了道德,笑贫不笑娼就是必然的。
    好像是去年,有一则西方的报道。一个金发美女的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处女膜”,据说几番竞价后,该小块处女膜的网络举牌价已达数百万美元,不知道最后是否成交。市场经济在自由主义的呵护下,对于这种行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反而会以自愿、自由、公平、竞争等听上去很不错的原则和概念,助长或推动这一行为。因为,在剔除道德因素后,拍卖处女膜行为也完全符合单纯的经济规律,它甚至已经摆脱了“初夜权”、“处女崇拜”、“卖淫”等有争议的词汇,纯粹变成了一个物品的拍卖:那是一个女人一生中唯一的、暂时的一个“物品”啊!当然,修复处女膜也许要甄别,否则,唯一性失去,拍卖价值就降低了。是自己的“物品”为何不能拍卖?是“物品”其他人为何不能买?再比如,美国社会在金融危机之前,连人寿保险也以“圣餐证券”的名义打包上市,进入证券市场,虽然有人指出这是希望被保人快死的“发死人财”,严重违背人类的基本道德,但依然被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肯定。当人们觉得这种行为不太合适的时候,其实就是道德在作用,而且,道德几乎是抵制这种行为唯一的方式。
    经济活动抛弃道德因素,除了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上述“正常”的自由,还会在结果上造成不道德的后果,这就是加大贫富差距,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由地弱肉强食”是韩德强先生对这一现象的表述。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避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反过来,纯粹以道德原则来代替经济行为,而应该在经济活动中注入道德因素。比方说前面提到的面包师,如果只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包师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加一点苏丹红、三聚氰胺之类的东西就是必然的选择。即便在法律上禁止,也不能阻止他产生做出上述行为的内心动机。而只有道德,才能让面包师发自内心地抵制这种行为,以保持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经济环境。那么,当面包师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又应该如何呢?这就需要全体社会的道德选择,需要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制度和救济方式。换句话说,经济规律不是可以脱离道德而单独存在的规律,在制定经济制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道德前提,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自由主义因为把经济规律单纯化、非道德化,把经济规律与道德绝缘,便会造成经济行为过程和结果上的不道德。
    当人们对当今在中国社会种种触目惊心的现象感到愤怒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中国社会种种令人反感的现象,其实就是因为把经济规律自然化、单纯化,让经济原则脱离道德因素的结果?当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自由主义当成绝对真理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如果经济活动脱离社会道德的制约,必将造成无数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和结果?
    对于韩德强先生的新书《中国反思》这一书名的第二层解读,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来反思当今的现实。韩德强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当今经济活动在自由的名义下,掩盖着大量的不平等。人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平等的事实和结果,却又因为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唯一正确性,让人们对此无可奈何,连反思或批判的念头都不容易产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自由地弱肉强食”呢?我们如果对照中国的传统社会,就会发现其中的关键。人们评论中国传统社会,经常使用的词汇就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这一相对公平,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彼此实力相当,从而在经济基础上保证了自由的存在与合理。当我们论述“小农经济”的合理性时,并不是说要回到小农经济社会,而是要理解其社会意义上的本质。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实质上就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中产阶级社会。虽然小农经济的形式今天已不可能继续使用,但是,如何在工业社会条件下,实现小农经济“中产阶级社会”的本质,是需要当今中国人认真考虑的。中国古人采用小农经济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让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地稳定并领先世界,今天我们该如何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下,实现这个目标?
    资本主义对于农业社会最大的改变在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发生了彻底改变。以土地相对平均占有的小农经济,在工业条件下,因为土地财富价值的大为降低而失去了存在前提。工业条件下的土地价值更为集中,更为非平均化,例如矿脉、油田的价值远超过庄稼地,而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矿脉、油田之类不可能像庄稼地那样,相对平均地拥有。这种现象在工厂也同样出现,大型机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被高度垄断,原因就在于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高度集中。正是这种资本导致的生产资料不平等,才造成了自由名义下弱肉强食的不平等。而在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状态下,生产资料相对平均地分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由经济所导致的不平等。
    工业社会条件下如何实现“小农经济”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社会本质,是一个难题。公有制是曾经被广泛实践过的方式。公有制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集中起来,名义上归全体人平均所有。而公有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生产资料名义上归全体人所有,如何与每个人想自己真实拥有妥善结合。美国社会被描绘为工业社会条件下最成功的中产阶级社会,但事实上,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偷换了概念。它继承了中国小农经济社会蕴含的“中产阶级社会”的概念,却没有能够像小农经济一样,在生产资料上实现全社会相对平均地分配。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集中体现在住房、汽车、证券等形式上,这些东西实际上不是生产资料,而是消费品。唯一与生产资料有点关联的证券,也因为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虚拟化、与真实财富创造的严重脱离而泡沫化。因此,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只是借助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外壳,而没有实现本质。
    那么,以中国传统来反思当今中国现实,乃至反思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我们如何能找到出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工业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西方社会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力量主导的高福利。高福利是财富形成后,在财富分配上的相对平等。它不管财富是怎么来的,因而会严重忽略财富产生方式上的不道德。因此,在自由主义理论保护下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很容易对这一高福利方式造成伤害和危机。因为,在高福利方式下,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而不会像小农经济那样,个个主动地创造财富。这种被动也使得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很容易被忽略。而且,一旦被垄断的生产资料获得财富的能力降低,它所造成的结果,不只是个别企业的破产,而是整个社会的崩溃。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违背自由经济理论,保护大企业免于破产,等于保护全社会,这种状态等于是少数大资本家绑架了全社会。
    中国社会如何借助中国的传统,对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以及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的后果进行反思,寻找到更为合理的制度方式,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韩德强先生所言,在经济活动中,道德因素决不能或缺,反而应该成为重要的前提,经济规律应该受到道德前提的约束,而不是单纯的自然规律。其次,要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条件下,实现生产资料的全民相对平均占有,这需要新的制度。而这个新制度的形成,其前提依然是道德。这个道德就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每一个的个人利益的结合。此处不再赘述。韩德强先生的《中国反思》在我看来,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希望有机会能与韩德强先生一起,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

从“拍卖处女膜”看经济与道德

资本主义有多大前途?

医生与“看不见的手”

美国社会两极化

读懂黄纪苏的“距离”

解放思想,不分左右

中国模式与欧美模式

热脸贴了冷屁股

新书预告《中国没有榜样》

《中国不高兴》为何会热?

《新京报》请来高人,叫阵《不高兴》

请教《新京报》

不该滥用自由的名义

 

谁是消费者?

我们都是消费者,是悲还是喜?

作为上帝的消费者

“刺激消费”的提法不合适

中国该不该发消费券?

积极消费就是爱国?

谁盯上了中国内需这块肥肉?

百货零售业的浪漫主义消费

谁愿意做无产者?

谁制造了大批无产者?

解决无产者问题的两种模式

中产阶级与小农社会

加州是否预示美国的未来?

商业信用与个人诚信

加州白条是何征兆?

硬汉的法律困境

股市与就业逆向而行

救花旗不救汽车的理由

21世纪的中美战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