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强的《中国反思》
韩德强先生的《中国反思》刚刚上市。韩先生将他的一本新书送给我的时候说,签名就算了吧。韩先生在大学教书,演讲的机会比较多,他演讲的内容大多针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时政。因此,韩先生在《中国反思》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本书收录的演讲,就是我参与这场跨世纪争论的一个记录。以《中国反思》为名,既是呼应《中国不高兴》,又是希望能深化这一主题。”所以,我较认真地读完了韩德强先生的这本书,彷佛天南地北地听了韩先生的一系列演讲。
我认为,《中国反思》这个书名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韩先生是人大经济学的博士,这一反思自然离不开经济。读完韩先生的书,一个明确的感受是,韩先生特别强调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比方说在讲到遇到灾难或意外的时候,究竟是靠保险公司来解救,还是依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风气,韩先生写到:“假如说我这个人是个坏蛋,大家都在谴责我,但是只要我投了保,我就不怕大家的谴责。假如说没有一个保险公司的话,那我就需要做一个好人,一旦我遇难的时候大家才能帮助我。有了保险公司,我做一个坏人其实也没什么事。”虽然这个论述看上去有点极端,我们不能因此而取消保险公司,但是,它确实触及到保险公司这种商业机构和商业行为,对于人们日常行为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尤其当保险公司成为救危济困唯一的商业机构,或者巨大的灾难发生,保险公司因为“不可抗力”的免责条款而脱身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的确都将受到保险公司商业原则的很大影响。也就是说,经济活动实际上对人们的道德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反过来问一个问题:经济学家在揭示经济规律、制定经济规则的时候,是否需要考虑道德因素?有一类经济理论确实认为,经济规律就是自身单纯的规律,在自由的名义下,“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交易双方的行为。很显然,这种理论剔除了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因素。最典型的一个表述就是这类观点的祖师爷亚当-斯密的一个说法:面包师给大家提供面包,不是因为仁慈,而是要养活自己的自私。那么,对这种观点不加批判地接受并发扬光大后,会有什么结果呢?比方说卖淫,在自由的名义下,卖淫的交易双方完全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只要经济活动剔除了道德,笑贫不笑娼就是必然的。
好像是去年,有一则西方的报道。一个金发美女的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处女膜”,据说几番竞价后,该小块处女膜的网络举牌价已达数百万美元,不知道最后是否成交。市场经济在自由主义的呵护下,对于这种行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反而会以自愿、自由、公平、竞争等听上去很不错的原则和概念,助长或推动这一行为。因为,在剔除道德因素后,拍卖处女膜行为也完全符合单纯的经济规律,它甚至已经摆脱了“初夜权”、“处女崇拜”、“卖淫”等有争议的词汇,纯粹变成了一个物品的拍卖:那是一个女人一生中唯一的、暂时的一个“物品”啊!当然,修复处女膜也许要甄别,否则,唯一性失去,拍卖价值就降低了。是自己的“物品”为何不能拍卖?是“物品”其他人为何不能买?再比如,美国社会在金融危机之前,连人寿保险也以“圣餐证券”的名义打包上市,进入证券市场,虽然有人指出这是希望被保人快死的“发死人财”,严重违背人类的基本道德,但依然被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肯定。当人们觉得这种行为不太合适的时候,其实就是道德在作用,而且,道德几乎是抵制这种行为唯一的方式。
经济活动抛弃道德因素,除了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上述“正常”的自由,还会在结果上造成不道德的后果,这就是加大贫富差距,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由地弱肉强食”是韩德强先生对这一现象的表述。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避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反过来,纯粹以道德原则来代替经济行为,而应该在经济活动中注入道德因素。比方说前面提到的面包师,如果只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包师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加一点苏丹红、三聚氰胺之类的东西就是必然的选择。即便在法律上禁止,也不能阻止他产生做出上述行为的内心动机。而只有道德,才能让面包师发自内心地抵制这种行为,以保持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经济环境。那么,当面包师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又应该如何呢?这就需要全体社会的道德选择,需要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制度和救济方式。换句话说,经济规律不是可以脱离道德而单独存在的规律,在制定经济制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道德前提,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自由主义因为把经济规律单纯化、非道德化,把经济规律与道德绝缘,便会造成经济行为过程和结果上的不道德。
当人们对当今在中国社会种种触目惊心的现象感到愤怒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中国社会种种令人反感的现象,其实就是因为把经济规律自然化、单纯化,让经济原则脱离道德因素的结果?当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自由主义当成绝对真理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如果经济活动脱离社会道德的制约,必将造成无数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和结果?
对于韩德强先生的新书《中国反思》这一书名的第二层解读,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来反思当今的现实。韩德强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当今经济活动在自由的名义下,掩盖着大量的不平等。人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平等的事实和结果,却又因为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唯一正确性,让人们对此无可奈何,连反思或批判的念头都不容易产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自由地弱肉强食”呢?我们如果对照中国的传统社会,就会发现其中的关键。人们评论中国传统社会,经常使用的词汇就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这一相对公平,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彼此实力相当,从而在经济基础上保证了自由的存在与合理。当我们论述“小农经济”的合理性时,并不是说要回到小农经济社会,而是要理解其社会意义上的本质。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实质上就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中产阶级社会。虽然小农经济的形式今天已不可能继续使用,但是,如何在工业社会条件下,实现小农经济“中产阶级社会”的本质,是需要当今中国人认真考虑的。中国古人采用小农经济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让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地稳定并领先世界,今天我们该如何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下,实现这个目标?
资本主义对于农业社会最大的改变在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发生了彻底改变。以土地相对平均占有的小农经济,在工业条件下,因为土地财富价值的大为降低而失去了存在前提。工业条件下的土地价值更为集中,更为非平均化,例如矿脉、油田的价值远超过庄稼地,而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矿脉、油田之类不可能像庄稼地那样,相对平均地拥有。这种现象在工厂也同样出现,大型机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被高度垄断,原因就在于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高度集中。正是这种资本导致的生产资料不平等,才造成了自由名义下弱肉强食的不平等。而在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状态下,生产资料相对平均地分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由经济所导致的不平等。
工业社会条件下如何实现“小农经济”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社会本质,是一个难题。公有制是曾经被广泛实践过的方式。公有制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集中起来,名义上归全体人平均所有。而公有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生产资料名义上归全体人所有,如何与每个人想自己真实拥有妥善结合。美国社会被描绘为工业社会条件下最成功的中产阶级社会,但事实上,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偷换了概念。它继承了中国小农经济社会蕴含的“中产阶级社会”的概念,却没有能够像小农经济一样,在生产资料上实现全社会相对平均地分配。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集中体现在住房、汽车、证券等形式上,这些东西实际上不是生产资料,而是消费品。唯一与生产资料有点关联的证券,也因为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虚拟化、与真实财富创造的严重脱离而泡沫化。因此,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只是借助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外壳,而没有实现本质。
那么,以中国传统来反思当今中国现实,乃至反思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我们如何能找到出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工业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西方社会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力量主导的高福利。高福利是财富形成后,在财富分配上的相对平等。它不管财富是怎么来的,因而会严重忽略财富产生方式上的不道德。因此,在自由主义理论保护下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很容易对这一高福利方式造成伤害和危机。因为,在高福利方式下,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而不会像小农经济那样,个个主动地创造财富。这种被动也使得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很容易被忽略。而且,一旦被垄断的生产资料获得财富的能力降低,它所造成的结果,不只是个别企业的破产,而是整个社会的崩溃。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违背自由经济理论,保护大企业免于破产,等于保护全社会,这种状态等于是少数大资本家绑架了全社会。
中国社会如何借助中国的传统,对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以及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的后果进行反思,寻找到更为合理的制度方式,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韩德强先生所言,在经济活动中,道德因素决不能或缺,反而应该成为重要的前提,经济规律应该受到道德前提的约束,而不是单纯的自然规律。其次,要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条件下,实现生产资料的全民相对平均占有,这需要新的制度。而这个新制度的形成,其前提依然是道德。这个道德就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每一个的个人利益的结合。此处不再赘述。韩德强先生的《中国反思》在我看来,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希望有机会能与韩德强先生一起,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