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合村并点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孙力供稿
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总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60万,耕地60万亩,辖10镇、2个办事处,495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兖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煤炭基地和山东省三大地下丰水区之一。近年来,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节约土地、整合资源、集约发展,大力实施合村并点,力争利用15—20年的时间,将全市400多个行政村合并建设成为100个中心村,节约土地近10万亩,以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坚持合村并点、集约发展,谋划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实施合村并点、推进农村城镇化是集约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兖州市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2年以来报省厅立项,扶持资金170万元,市县配套扶持资金120万元,明确提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全面实施“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工程,着力构建配套完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工作中,突出把握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以合村并点促进集约用地。人多地少是制约兖州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合村并点节约土地。我们坚持以撤小并大、村庄合并、集约用地为重点,启动实施了“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工程,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编制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村庄合并,节约用地,盘活存地,消灭“空心村”、“糠心村”,共整合土地580亩,重点发展多层住宅,向空中要空间,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二是坚持以合村并点促进经济发展。没有经济支撑,城镇建设、合村并点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兖州市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将合村并点后节约的耕地通过土地置换进入市经济开发区或镇工业区,变为建设用地用于发展经济。兖州市新兖镇小马青村通过对村庄改造搬迁,节约土地260亩,利用节约土地,通过招商引资近年来新上了银河胶带等一批项目,为扩大投资规模,银河胶带与意大利比瑞利合资成立了陆通轮胎有限公司,一期投资预计1.5亿欧元,新上两个项目,年产1000万套轿车轮胎和年产10万吨钢丝生产连线,达产后,销售额70亿人民币,利税达15亿人民币,出口率30%,银河胶带带动了村级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兴隆庄镇结合压煤搬迁,实施村庄合并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实施造地工程,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共复垦耕地2000余亩,养殖水面1800余亩,养殖场25个,改善了矿区周边农民的生活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坚持以合村并点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合村并点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兖州市在积极推进“四百变一百”工程的同时,坚持让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三变”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建筑、建材、装饰、装修和交通运输业,切实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靠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测算,整个合村并点工程可转移劳动力近7万人,仅占地600亩的一个五里庄社区就可吸纳500人进入三产服务体系。
四是以合村并点促进环境改善。合村并点后,兖州市小城镇规模将达到2—3万人,中心村规模将达到4—5千人,具备了社区化管理、物业化管理的条件。我们在规划新村庄时,充分考虑社区化管理的要求,实行道路、供水、供电、煤气、电话、有线电视和绿地美化“七统一”,突出功能分区、组团建设,将住宅区、经营区、文教区合理布局,健全服务机构,完善卫生设施,弘扬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新兖镇在五个中心村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了基础性的配套设施,增加了农民休闲娱乐场所,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工程
兖州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点上突破”的思路和“设施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内涵四型化(人才型、服务型、文化型、生态型)”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小村并大村、四百变一百”工程,着力构筑新型城镇体系,为城镇化发展搭建更优更广的平台。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近年来,兖州市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村庄规模偏小、分布散乱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发挥规模和辐射效应。我们聘请上海同济规划院和山东城市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了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围绕兖州市“五纵五横”城市路网的布局,按照“集中发展村庄、规模发展经济”的思路,对村庄分布进行了周密设计,形成了配套完善的规划设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形式合并村庄。实行村并城,对原有的城边村、城中村以及新城规划区内的村庄,进行整体改造和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逐步与城市融为一体;实行村并镇,对镇附近村庄纳入中心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实行村并区,对纳入市经济开发区的村庄实施“全体合一”,集中建设生活居住区,作为开发区的功能区;实行村企联建,走土地入股、村企联合的路子,由企业、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新村;实行小村并大村,对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的村庄进行合并,建设中心村。目前,兖州市龙桥、永丰、红花等数十个城边村、城中村已融为城市的一部分。由银河德普有限公司与马青村合作建设的马青新村已形成雏形。新兖镇首批启动了十大中心村建设,合并村庄20个,其中4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累计节约土地1700亩。截止目前,全镇近1—2年新建村民住宅楼510栋,硬化新村道路6.16万平方米,总投入3200余万元,预计全镇迁村并点整体建设完成后可节约土地近10000亩。兴隆庄镇规划建设了两大组团,计划用8—10年率先完成全部村庄合并,其中已完成了晾衣井等四个村的迁并,汪庙、前小疃等四村合一工程正在建设施工当中,共建集中住宅楼43栋,并完善了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预计9月底前完工,共安置农村居民1300户,安置农民4300余人,节约土地近600亩。
(二)搞好试点,稳步推进。村庄合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我们从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选定新兖镇和兴隆庄镇两个经济基础较好的镇作为试点镇,集中力量求突破,力争利用15—20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小村并大村,农村城镇化。在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严格中心村建设准入制度,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片开发、配套建设的办法,避免了低水平建设。建立了村镇建设监察网络,狠刹违法建设风,对个别不服从规划,擅自违法建房的,严肃查处,确保了新村的有序建设。另外,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配套搞好学校、卫生院和市场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三)多元投入,多措并举。实施合村并点,建设中心村,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坚持市、镇、村一起上,企业、社会、个人齐参与,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形成了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市财政专门从农业税、土地出让金和工业税收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农村城镇化发展基金,用于合村并点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把出租、出让获得的级差地租所形成的利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用活政策,依靠民力,借助外力,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集体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建设经营公共基础设施。
三、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保障合村并点工作稳步推进
走农村城镇化道路,搞好村庄合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稳妥实施,积极推进。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依靠宣传教育发动,加强领导推动,完善政策促动,确保了农村城镇化稳步推进。
(一)宣传教育发动。搞好村庄合并,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坚持把宣传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组织宣传、建设部门和镇村一齐上,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了调查摸底,及时摸清群众的思想动向,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猪往哪里养、草往哪里堆、菜往哪里种”的问题,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深入讨论、集中学习,特别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现身说法,带头示范,引导教育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逐步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确保了村庄合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城镇化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书记、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城建、土地、财政、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专门的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集中力量抓好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把这项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长期任务,确保一茬接着一茬抓,一任接着一任干。
(三)完善政策促动。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从制度创新入手,着力搞好各种政策制度的衔接配套。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降低城镇入户门坎,对有条件愿意进城的农民坚决按规定办理“农转非”,对纳入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实行集体“农转非”,同时积极鼓励农民迁往小城镇安家落户。二是依法搞好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转包、土地入股等新形式,使土地逐步向规模化经营集中,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土地问题。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失地、少地农民保障的新举措,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市里出一块、村里拿一块、个人交一块的办法,为失地农民一次性办理养老保险,同时通过优先吸纳就业、村集体发放生活补贴、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生活有保障。
大力实施合村并点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