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测之谓神


  
    作者:利奈尔

    我们在体会这一句“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时候,必须要回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的精神中去找感觉。我们说,人的精神世界和天地间的大千世界是一一对应的,我们精神当中有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念头,外界就会有千奇百怪的各种现象。我们的精神当中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些东西,天地之间也有风霜雨雪、四季变化这些现象,都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当然,这种对应并不是一个钉子一个眼,并不是汉儒们机械的“天人合一”观念,说“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不是这么机械地对应的。人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外部的变化,是因为我们内部有这个感受能力。我们这个“阴阳不测”之神,是能够让我们与外部世界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呼应的。比如这几天,天气阴沉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有点沉闷;而一旦天气晴朗,我们就想舒舒服服晒太阳。这就是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所建立的呼应关系。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这个“阴阳不测”之神在起作用。

  冯老师以前在青城山鹤鸣山庄讲课时,说要重金悬赏,如果哪个人能够说出一个在自己精神、思维之外的东西,就现场奖励一万元。也许是冯老师这个赌注下得太少了,反正现场没有一个人找出来。其实,就是拿全世界的财富来下注,也是不可能找得出来的!哪怕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心念一动,同时就进入了内心。我们看天上,再远的一颗星星,在你看到它的同时,它也就进入了你的内心,不可能处在你的意识之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天地万物,是因为一阴一阳莫测的变化所形成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同样是一阴一阳莫测的变化所形成的。所以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超出我们精神之外而独立存在的。

  我们看这一章,开头一句“一阴一阳之谓道”,最后一句又回到“阴阳不测之谓神”,整章前后非常连贯,一口气用了好几个“之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开合自如,非常连贯流畅。写文章如果能写到这个地步,不成名篇都不行,想不流传千古都办不到。

  大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阴一阳的变化,但大道本身,或者说我们精神本身,能够产生一阴一阳的这个东西,确实不能为阴阳所了知,不能被阴阳所窥测。“阴阳不测之谓神”,我们精神的本身是不能被阴阳所预知、所推测的,因为它是产生阴阳的源泉。我们眼睛能够看到大千世界,但是眼睛能够看到眼睛本身吗?看不到啊!这就是“阴阳不测”的感觉,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思量不到之处”、“佛魔不到处”。佛和魔也是一阴一阳嘛!佛体现的是光明的、阳性的一面,魔体现的是晦暗的、阴性的一面,加在一起还是一阴一阳。禅师说“佛魔不到处”,就是这里说的“阴阳不测”的这个“神”。

  南泉普愿是马祖大师最得意的弟子。马祖有三个最得意的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他们都是禅宗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有一天晚上,马祖带着这三个弟子到外面散步,一轮明月正高挂在天空中。这时,马祖突然提问了:“正恁么时如何?”正在这个时候,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西堂说:“正好供养。”这个回答很好啊!我们学佛的朋友要知道,山河大地、花果草木,无一不可供养佛菩萨。一切美好的东西,让你赏心悦目的东西,哪怕是你喜欢的美女帅哥,你都可以观想是供养诸佛菩萨的,这样,自己就不会再贪执这些了。这是修供养的一个窍门啊!一切都可以拿来修供养的。我们出去旅游,看到美丽的景色,不要想到这些美景都是我的,而是马上观想供养佛菩萨。这种随缘供养就是最好的供养,比你买好多蜡、点好多香都管用。因为这是从我们的本性中生出来的恭敬心。问完西堂后,马祖就问百丈:“你呢?”百丈回答说:“正好修行。”这个回答也很好,不管是善恶的境界,都可以帮助我们修行。恶境界来了,我们去克服它,正好炼心;善境界来了,很多人就忘了,去享受去了,所以禅宗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逆境容易想到修行,处于顺境之中,尤其是处于舒服、清净的境界中,还能够转身不执著,还能够修行,就很不容易了!马祖又问南泉:“你呢?”南泉二话不说,转身就走掉了。这堂考试结束,马祖就点评这三个学生了:“经归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经归藏”,佛法的道理、经典的道理,就要归到西堂智藏那里,他对经典理解得非常到位,他修供养修得很好、很完美。“禅归海”,百丈怀海随时都处在修行之中,禅门观修的确应该如此。后来百丈怀海开辟了丛林制度,一千多年以来的汉传佛教,都用的是《百丈清规》作为寺规。如果不是百丈怀海开辟的规矩,禅宗不可能有后来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个就是百丈怀海禅行功夫的体现。“唯有普愿独超物外”,至于南泉普愿,马祖说这个家伙是天马行空,超然物外,我都莫测他的高深了。从这里来看,马祖手下的弟子们中,南泉普愿的境界的确是非同一般,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南泉门下才煅炼出了像赵州禅师这样厉害的角色。

  南泉和尚开山以后,有一天他到村子里去化缘,结果刚走到村口,村子里面男女老少就全都出来了,还排着队敲锣打鼓在迎接他。南泉和尚就问:“哎呀,你们怎么晓得我要来,还来迎接我呢?”其中有个人就说:“我们村里供了一个土地神,灵得很,我们有事都去问他。昨天晚上这个土地神给我们大家托梦,说是今天有个大菩萨要到我们村子里面来化缘,所以我们全村敲锣打鼓,列队迎接您。”南泉和尚一听,沮丧地说:“王老师修行不力,竟然被鬼神窥见。”南泉和尚俗姓王,他经常自称王老师,这话好像他对自己的修行相当不满,认为被鬼神发现很丢脸。

  我跟大家绕这么大一圈,最后说到“王老师修行不力”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过没有,怎样才叫做修行得力?怎样才够得上“阴阳不测”的境界?南泉和尚的这个公案很有参头,非常有意思的啊!南泉和尚那么厉害,他师父马祖都拿不住他,觉得他是“独超物外”,为什么后来自己开山,竟然自叹修行不力,被鬼神发现?是南泉和尚的境界倒退了吗?是马祖大师眼睛有问题看错人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大家可以好好去参一下,将就我们这里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看这个公案里面到底有什么铆窍?

 

《易经·系辞》通讲(五十八)
 
作者:利奈尔
 
下面我们来讲第六章。请看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经·系辞》第六章
  
这一章,也基本是对《易经》的一个赞词,但是和前一章相比,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我在准备这一章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这一章和前一章,完全是两个人写的东西,不在一个档次上。为啥子呢?我们下面简单来说一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这里的“御”就是驾驭、限制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界限、边际。这一句就是说,易这个东西非常广大,非常了不起,你说它远到天边,也没有什么能够界限它,因为它是无边无际的,就是这么样的感觉。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就是近的意思,以言乎迩,就是说可以近到没有距离。什么东西和我们没有距离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易道这个东西,近到了极点,就是一种澄净、安静,同时又纯正不邪,是这样一种感觉。所以说是“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总体上来说,易道这个东西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远可以远到没有边,近可以近成零距离。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放开之后,天地之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到。弥六合,弥就是充满的意思,六合就是四方上下。精神状况放开了,整个空间都可以充满,无处不到;精神状态要收敛的话,就可以退到无人知晓、连自己都不知晓的地步,到了最秘密的地方。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就是说,把易道放在天地之间,那一切东西就不用说了,都让易道说完了,全部包括进去了。以上这一段,就是从广、大、远、近这几个角度来赞美易道完美无缺、一切无不完备的功能。也没有多少具体的深意,总之就是个赞扬话。
  
下面一段“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这是乾卦所比喻的物象,在安静的时候就成为浑沌一团,这个专,通抟,指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庄子》里面说的中央之帝浑沌还没有开窍时候的状态。“其静也专”,也可以说是静到了一个极点,乾要静到极点的话,就是没有感觉,找不到的。“其动也直”,就是说乾卦要动的话,是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是以大生焉”,正因为这样,才能生发万物。“大生”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东西都是由这里生发出来的。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坤卦之象是什么呢?“其静也翕”,我们经常说一张一翕,张就是打开,翕就是关闭,也有收缩、收敛、收藏的意思。坤卦安静的时候,万物都收敛在其中,坤卦一旦动起来,就处于辟,也就是开放、开辟的状态,所以可以产生很广大的包容性,所以是“广生焉”。
  
上面这几句,本光法师认为不好,说得有些似是而非。方山易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乾坤分开了说,分开了配,比如乾配广,坤配大,这样分开不好。乾是静专动直,坤是静翕动辟,这个说法也很牵强。实际上在成象之后,乾坤二卦是有具体所指的物象。比如乾卦指的是天,坤卦指的是地,天地乾坤的感觉,也并非是一静一动、一开一合这么机械。在古卦辞、古爻辞里面,也找不到这个说法的依据。另外,这一段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产生了很多歧义和误会,有些歧义和误会还让后人啼笑皆非。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跑到西方去学了外国的一些文化研究方法,自以为开了眼界,将西方人类学中的一些方法挪过来,用在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这些人本身自己就没有搞通中国文化,学了一知半解的西方观念以后,一边硬套,一边还大放厥词。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在“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也不能幸免,甚至把《易经》说成是来源于古代的生殖器崇拜。
  
郭沫若、钱玄同这批人就是持这种观点。他们说《易经》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表示阳仪的一杠,就是从男性生殖器的形状上来的;表示阴仪的符号,是中间有个口子,就是从女性生殖器来的,这样男女生殖器相互配合,就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甚至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一段,直接就解释为男女交媾之事。下面还有理由,说《系辞下传》里面还说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就联想到类似《金瓶梅》这种小说里面说到的阳物、阴物。这是哪里跟哪里啊?风马牛完全不是一回事。《易经》是非常古老的经典,后期的艳情小说是很晚出现的,因为写小说的人为了避讳写到这些器官,就把《易经》里面的词语拿出来,阳物象征男性,阴物象征女性。这些妄人的分析恰恰是倒因为果,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从来就没有阳物、阴物是男女生殖器的说法。古人说阳物阴物,那是给万物分阴阳,阳物就是属阳性的东西,比如太阳、龙马这些,阴物就是属阴性的东西,比如月亮、母子牛这些,跟那些器官毫无关系。
  
“五四”以来的这一批知识分子,看起来在近代史上很出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当时的国运处在那种时候,社会变革处在那种时候,他们恰恰有那种福报可以去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又没有把西方的教育学透,学得一知半解,都是泡了短短几年就回来了,回来了就搞运动,就要标新立异,目的就是产生轰动效应。整个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可能就是近一百来年标新立异的说法最多。一些真正埋头于学问,真正下功夫做学问的大家却不这么看,他们把搞新文化运动的这批人看得清清楚楚。陈寅恪先生就非常清醒,他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将对中国未来社会埋下非常严重的隐患。我们现在来看,事实上确实如此。
  
现在传统文化都衰落到了什么地步啊?真的是不堪入目。像波师兄这种半罐子水的人都可以坐在这里讲传统文化,其他就可想而知了!我也确实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能多有几个像冯老师这样的老夫子来讲,我一辈子闭嘴跟他们学修都嫌时间不够。现在我在这里叽叽呱呱,也是没有办法,但愿以后能有更多真才实学的人站出来讲,像我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好赶快靠边站。
 
 

     《易经·系辞》通讲(五十九)

    作者:利奈尔
 
    说老实话,真懂《易经》的有多少呢?我们说乾卦讲“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讲“君子以厚德载物”,本光法师说,学易之人是可以随处做主、随处建立阳明学处的,从有些人的生平事迹来看,什么时候自强不息过?什么时候又厚德载物过?什么时候做过自己的主呢?我们到网上去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那位“大文豪”给我们伟大的领袖夫人江青同志写的赞美诗。这些人怎么可能真懂《易经》呢?但是,这些人还不能小看,因为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当时掌握了话语权,整个出版机构都是为这些人的言论思想服务的。而像章太炎、陈寅恪、钱穆这些真正的文化大师,直到现在才渐渐被大陆学者们所重视。
  
  台湾有位大法师,名字就不说了,现在大陆上很流行他的佛学书籍。这位大法师的文化非常高,出家前就是博士,东西方文化都是广泛涉猎过了的,现在是著作等身。但是,在他的一本《比较宗教学》里,谈到《易经》的时候就完全是郭沫若他们的观点,以为《易经》就是上古时期生殖器崇拜的产物。这个怎么说呢?他可是响当当的大法师啊!真让人遗憾。
  
  西方有个大哲学家,好像是伽达默尔吧,他说:“正确的研究方法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之中。”这话说得非常好啊!一个研究《易经》的人,不用中国代代传承的易学方法去研究,反而用西方的比较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去研究,中间是有很大问题的!要知道西方的那套文化人类学方法,是在非洲、澳洲、南美洲那些未开化的土著人中,是在那些原始部落中经过田野调查之后总结出来的。这一套方法论用在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上还满有新意,怎么能用在高度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呢?
  
  现在有些知识分子,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学通,却偏偏喜欢所谓的比较文化学。对于东方文化,他就用西方的一套方法来忽悠你,面对西方人呢,他又跟人家大谈东方神秘主义,两头忽悠,其实他两头都没有真正学通。即使你是认真的,但你用另外一套研究方法研究出来的结果,必然只是你那套研究方法所能够产生的结果。方法论不一样,结果一定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研究中医,如果用西医的那一套来分五官科、内科、外科,以西医的那套医理、病理来研究,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来呢?大家都看得到嘛,研究出来的结果,无非就是说中医是迷信。事实就是这样的哦!很多学西医的人就是这么看中医的,直到现在,社会上都还有很多人叫嚣取消中医。
  
  所以方法论错了,非常害人。如果是小人也就罢了,没几个人理他。但是,像台湾那位大法师这样真正有修行、学养也很高、文化水平也高的人,他也这么来评价《易经》,那就真的是大问题了!要知道,越是威望高的人搞错了学问就越是害人,所以我们越往后面学,就越是要慎言、慎动。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一章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这么东配西配下来,确实让人感到像是董仲舒他们汉儒搞的那一套,很机械,很生硬。所以,我也很赞同《系辞》这篇文章是战国以来,一直到秦汉时代大家集体创作的产物,水平是有参差不齐的地方。
  
  “广大配天地”,一般的讲法就是广配天,大配地;“变通配四时”,易道的变化与四季相配合,这也只是笼统的说法。说实话,学易的目的是要在人事物象上面去寻求变通,四季的变化哪个不通呢?添衣减衣,人人都晓得;季节变化,春耕秋收,普通老百姓也都清清楚楚;四季的饮食大家也都是随着季节变化的。所以,“变通配四时”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明白,说这个就没什么意义了。最终需要学易者明白的,还是社会人事之间的变化。真正在社会人事中能够变通,像我们说到的王通、陈抟这些人物,那就了不起了。所以我们学易,要牢牢立足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不要被易学的一些旁支末流、玄怪之说、标新立异之说所吸引,也不要被一些小道杂伎所迷惑。
  
  “阴阳之义配日月”这句也有问题。本光法师直接就把这句给改成“阳阴之义配日晶”,日晶,就是太阳的光辉。天地之间,是在阳光普照之下才能产生勃勃生机。过去我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因阳光的作用生长的。月亮不能与日并举,它的级别跟太阳差得太远了。远在唐代便已创立的方山易学,就已经认识到了月亮的光辉不值一提,我们现代科学也论证了这一点,月光完全是太阳光芒反射而来的,这种光芒只是微乎其微,不能和太阳相提并论。何况,从星体的等级上来说,月亮不过是地球的卫星,连地球都不如,级别是很低的,不可能与太阳,与我们这个太阳系的主宰相比。所以本光法师说,“阳阴之义配日晶”,只有太阳的光辉才能与阳阴之义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