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后人们


 

  “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毛泽东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女。

  毛新宇:爷爷对我此生影响最大

  ●母亲引领我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

  39岁的毛新宇是毛岸青与邵华之子,毛泽东唯一的孙子,现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他在人民网的博客被评为该网2008年十大最受关注博客之首。获奖评语是,“毛泽东的嫡孙,全国政协委员,坚持用博客宣传毛泽东思想,获得网友赞扬。”

  尽管毛泽东去世时毛新宇只有6岁,但他仍然认为“爷爷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写过不少歌颂爷爷的红歌,1995年出过一张专辑。其中一首《爷爷曾在这里走过》他比较喜欢,“这是美丽的山河,爷爷曾在这里走过。我翻开史书,爷爷挥笔评说,把光荣给了祖国。啊,爷爷,亲爱的爷爷,我追逐着您光辉的足迹……”

  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毛新宇为自己确立的毕生使命,而带他走上这条道路的是母亲邵华。毛新宇曾说,他在母亲面前“心里总会有些紧张”,“她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她引导我一辈子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

  “我本以为大学毕业,会继续研究我很感兴趣的明清历史,没想到我母亲坚决要求我去研究毛泽东思想。她说你如果不是毛泽东的孙子,你自己愿意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你是毛泽东的孙子,就有这个责任来研究毛泽东思想。”

  2007年毛新宇的父亲毛岸青辞世,一年之后母亲邵华也走了。“回想起来,父母为我付出的太多了。无论是1993年到中央党校参加研究生学习,还是2000年到军事科学院深造并入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从历史转到党史,又从党史转到军史,都源于母亲的建议指导。”

  毛新宇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从选题、创作,最后到发表、演讲,甚至每一次的战场考察,这些很细致的工作,母亲都是一件一件抓。”这篇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现在毛新宇是全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邵华生前非常支持他“走进大学宣传毛泽东思想”,甚至亲自为他制作过多媒体授课内容。

  ●爷爷批注的《二十四史》我是第一读者

  在毛新宇记忆中,大概从七八岁开始,他就在母亲带领下见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包括邓小平、陈云、许世友、李德生等。

  “行万里路”也是父母教育他的独特方式,“从8岁一直到上大学,这么多年,父母只要是假期有空,就带我去看中国所有爷爷战斗过的地方、所有革命老区。我小时候不理解,现在想想很多事情、很多经历真是很珍贵很珍贵。”

  一般人家里是“严父慈母”,毛新宇家中更像是“慈父严母”。“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要求我背诵毛泽东诗词,如果背不下来,妈妈就会生气,有时甚至不让我吃饭。很长时间我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长大以后我才懂得,毛泽东诗词是爷爷思想精华的重要体现。读懂诗词对研究毛泽东思想大有裨益。我非常喜欢爷爷的诗词,已经公开发表的70多首毛泽东诗词我都能背下来,最喜欢的是《沁园春·雪》。”

  父亲毛岸青在毛新宇的记忆中慈爱、耐心,并且多才多艺。“他会弹钢琴给我听,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对我影响挺大的。”

  毛新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数学辅导都是父亲毛岸青负责的,“父亲教我做了大量的数学题。”写博士论文时父亲帮他搜集了不少资料,“论文里增加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为了让毛新宇接上爷爷的精神血脉,邵华请王震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个批示。“让我去爷爷的书房看毛泽东批的《二十四史》和哲学笔记,那时候我在上大学。”

  1990年,他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学习。“应该说,毛泽东批注的《二十四史》,我是第一个读者。”

  ●全国政协会上发光200张东东的照片

  毛新宇与妻子刘滨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毛东东出生于2003年12月26日,与毛泽东同一天生日,女儿毛甜懿,出生于2008年8月28日。

  邵华生前对毛东东关心备至,“我自己体会,她把对儿子的严格教育又延续到孙子身上了。”邵华临终还担心孙子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个“全国人民都瞩目的孩子”,毛新宇说,“我跟我妻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教育好他。”

  与多数名人对家人的低调保护不同,毛新宇丝毫不回避公众对家人子女的打量,他觉得这是毛泽东的后代必须面对的。

  2008年全国政协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及媒体记者得到毛新宇送的毛东东照片。

  “我跟我爱人说,你看我开全国政协会,这么多委员、这么多记者都关注毛泽东的第四代,我们有责任让大家知道东东怎么成长。所以拿了200张东东的相片送给关心他的委员、记者。”

  他发自内心地认为毛泽东著述是座挖不完的金山。他希望东东15岁起有系统地学习毛泽东著作,将来长大之后,继续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弘扬。“当然一切还要看他自己的发展,我也不想拿框框去约束他。”

  孔东梅:找回普通人的日子

  ●做个跟家族无关的人

  孔东梅是毛泽东惟一的外孙女,在毛泽东四位孙辈中,排行第三,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当年,外公毛泽东看着照片亲自为她取了名字,“东”取自他自己的名字,而“梅”则是他最喜爱的植物,这个名字让她感受到祖辈的疼爱。

  6岁以前,她一直和外婆贺子珍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的大院子里。那些放了学之后在弄堂口自由自在跳皮筋的小伙伴,常常让她羡慕不已,“很想叫她们到外婆家玩,但知道肯定不被允许,而我也不可以在外面跟她们玩……”

  后来孔东梅被父母接到了北京。读书时,常常有老师、同学赞叹她下颌那颗痣长得同她外公一模一样,还在她转身后议论:“你知道她的外公是谁吗?”这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孔东梅非常烦恼,她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摆脱掉那个巨大的“光环”。

  1999年,她拖着4个大皮箱飞到美国,一边工作一边联系学校,从此开始过平静的求学生活。

  ●人不能背着神话生活

  “我6岁时从上海回到北京后,就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父母一直都靠工资吃饭,当时,他们除了抚养我们兄妹,每月还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我外婆贺子珍。”由于母亲早年身体不好,孔东梅很小就学习操持家务,一直到上大学的头两年,因为要照顾妈妈,她都不能住校。

  她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哥哥穿爸爸穿旧的衣服,而她老穿哥哥穿不了的衣服。跟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北京部队大院的孩子一样,她也穿过“板绿”和“板蓝”,小女孩的爱美之心曾经被严重压制。为了穿上喜爱的衣服,她很小就学会了踩缝纫机。

  接触过她的人说:“东梅,你跟其他的伟人之后不太一样呵,没什么架子,不那么高高在上,感觉比较接地气。”她笑着回答:“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得比较晚,基本上就是跟普通孩子一样成长起来的。从小我父母对我的教育都是要做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立足,不要去做万众瞩目的伟人后代。”

  ●看清自己的家族血脉

  孔东梅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一直想要挣脱的“束缚”,最终却成为自己事业的起点。“2000年,我在美国收到母亲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里面记录了她和外婆在苏联的生活,我看了以后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虽然此前我也听过她们讲那时候的故事,但是有些细节还是从那本书里读到的,真的令人难以平复。”

  “为什么外婆要离开外公远走他乡?为什么她这么多年孤身生活?为什么她一直不能去见外公?为什么在平常人家很简单的事,在我们家就是不行?”那些深藏于心的疑问一个个冒了出来,她下了决心,“要给外婆写一本书,要通过寻访和追问,看清自己的血脉和家族。”

  好像被某种使命催促着,毕业典礼第二天,她就打包回国了。回国不久,孔东梅就注册了一家名为“东润菊香书屋”的文化公司,以自己写书、与其他作者签约、筹备展览、策划影视等方式,推进自己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

  她笑着说自己受母亲影响,一直是个文学青年,上大学那会儿就办校刊。于是,《翻开我家老影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改变世界的日子》,她接连出了3本书,花费心力最多的还是为外婆写的书。对她来说这本书也是写给自己的,“只有把我了解到的都写出来,自己才能得到释放。”在写书的过程中,孔东梅对自己的外公、外婆、母亲以及整个家族的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她写书的目的,也是想让大家看到一个毛泽东家人的真实故事。

  ●把“菊香书屋”搬进艺术园区

  2001年,孔东梅从美国回来创办文化公司。创业头两年,孔东梅拼得很凶,有时生病发着高烧还在四处奔波。为写《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她多次前往井冈山和外婆的家乡永新采访,然而由于发行商毁约,该书的发行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事业上谨慎稳健的她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挫败。

  “很多人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做事应该是一马平川、毫无障碍,其实,前辈是前辈,你是你。”孔东梅很早就想把“菊香书屋”开进艺术园区,但没有人因为她是伟人之后而特事特办。为此她等了两年,终于等到了批复。

  “菊香书屋”曾是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生活过十几年的地方。如今,她把它“搬”进艺术园区,又赋予它新的诠释。走进“菊香书屋”艺术空间,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独到用心。贴着毛泽东画像的立柱,与之呼应的切·格瓦拉的肖像,进门左手边的一溜老照片——知青、红卫兵、革命群众,人山人海,万众欢腾,还有书架上各种版本的毛泽东传。

  今年7月,孔东梅受邀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女企业家经贸论坛,虽然此前她已悄然两度赴台,但此次的公开亮相仍然引发了媒体及民众的广泛关注。作为“第一位访台的毛泽东的亲属”,媒体对她的报道热度持续升温,刊发了《毛泽东的外孙女现身台北》、《毛泽东外孙女:时尚的红色后代》、《毛泽东后代称最爱故宫》、《毛泽东外孙女谈台湾文化创意》等文章。(文/徐梅)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