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谦逊所带来的遗憾(11月10日)


 

中国人的谦逊所带来的遗憾

 

关键词:中国人  文化传统  北京论坛

 

新一年度的北京论坛又将来临,五位经济学诺奖得主来到北京,为中国经济指点江山,在布道的同时圈走了天价的出场费,这很有些歌星巡回演唱会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尊敬之处,更何况是诺奖得主呢!虽然如此,本人还是要在这里说些貌似不恭的话。

 

中国人太容易妄自菲薄了。

当中国人被别人赞许的时候,总是谦虚得诚惶诚恐,甚至谦卑地说“哪里哪里”,或者虚伪地说“过奖了”“我还差得远”,似乎不如此说,就意味着自己妄自尊大,就是断了自己日后的再发展之空间。

这种过分谦逊的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渴望。明明是自己很想吃的菜,却不好意思去夹,甚至从礼数上要求是要给别人去夹;明明是对客人已经极端厌倦了,偏偏要请对方喝茶,名曰“端茶送客”。明明是已经怒火中烧,却要依然笑脸相迎。

即使是确实做得很出色,也会把功劳推让给别人,比如领导、老师、老板、自己的团队成员等等,所以似乎中国人是天生适合上台领奖的。因为似乎只有在聚光灯下,才会对一大堆人“感谢”,才能让自己的荣誉名至实归。

 

但遗憾的是,这种对荣誉的渴望又被人利用了,实际的逻辑是这样的:越是渴望,越在表面不指望,然后就总是推托自己还远远不够资格去拿那个荣誉,这就是中国人“见荣誉就让”的本性。

但那些思维方式比较坦诚的人,比如西方人就会真的认为你是不想要,也就不再勉为其难地据为己有了。包括明星的诞生,诞生明星的标准以及把别人忽悠成为明星的系统,这些都成为到中国圈钱的工具。

越是看到别人所获得的荣誉,中国人就越眼馋,就越会崇拜,即使内心再不屑一顾,都要表现得谦恭一些,否则就不能胜任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传承。

任何曾经有过经历的人,不管是演艺界人士、财经界人士、体育界人士、甚至是只会说几句还算没跑调的普通游客,即使是那些心怀鬼胎,来中国蒙事的人,都会得到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膜拜。在中国,会让他们感觉在自家一样方便,让他们感觉到天堂一样地荣光。这点,看看那些素质低下的老外们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与劣迹斑斑就可见一斑了。看那些崇洋媚外的都市人群,那些收受贿赂就往国外的账户里转钱的官员,那些以移民为最终目标的新贵与一夜暴富的人。就可以看到其实这里有许多是中国人自身的问题导致的。

在以往没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还可以自我欣赏,虽然貌似井底之蛙,但却保留一些民族的自尊与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但开放的中国迎来的是什么?迎来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考量标准。带走的又是什么?带走的怕是一个民族基本的尊严与自信。

 

一个常识是:只有把自己原来的那一套打碎了之后,才能够迎接全新的观念。

问题是当以往的那些被打碎、抛弃了之后,就需要重新树立一整套标准,那套标准更加让中国人惶恐,中国人全无自信可言。只要是跟中国人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甚至口音,都会被奉若上宾,他(她)讲话的时候总是会形成洗耳恭听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可以享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待遇,即使水平再臭,作为主人都不好意思拆穿。即使他们来到我们国家,都要成为座上宾,是嘉宾专家。再不济也是值得尊敬的客人——这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悲哀!特别是年轻人纷纷把自己浓密的头发染黄,纷纷去倾倒于国外的芭蕾、街舞与演唱会,即使对方假唱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

 

留学受到的是洋教育、喝的是洋墨水,得到的是洋学历,这一点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被批驳了之后,七十年过去了,依然是愈演愈烈,居然诞生了专门为留学考试而提供辅导的上市公司;我们不能不对钱钟书先生对中国人的深切忧虑而肃然起敬。

相反,任何来中国走访的人,都是国际友人,都是对中国的发展有建设性推动作用的人,不同的仅仅是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罢了。

所以,我们似乎也搞不清楚了,到底是中国人真的不如老外们,还是仅仅忽悠与包装的水平有限?合资企业、海外大片、金融衍生品、跨国婚姻、甚至有一个混血的私生子等等,都成为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悲哀吗?!

 

所有曾经在国际上获奖或者得到老外的认同的东西,中国人都愿意敞开腰包为其买单。所以才出现了留学热、考证热、国际标准体系认证热,外企曾经并依然作为就业所艳羡的结果,旅游、蜜月、工作、学习等等似乎都是到了国外才高人一等。

因为人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没有,人家有好莱坞、百老汇、格莱美,我们没有;人家有奥林匹克,NBAFIFA,我们没有,人家的月亮看上去都比我们的圆。似乎每个得奖的人都是大师,都是需要我们花大价钱捧上天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同样是外国的产品有了质量问题,中国人索赔总是会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老外却可以就同样芝麻绿豆点的事情,狡赖找茬,一定要让肇事者赔个底儿掉!中国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爱哭的孩子有糖吃”。

中国不是矫情的人,特别是在外交等涉及颜面的问题上,虽然未必会违背自己的原则,至少会做到退避三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毕竟是礼仪之邦嘛!

这种礼仪之邦迟早会成为中国人在对外利益之争,以及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方面,让中国人吃大亏的。

 

贾春宝

20091110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