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徽照


  团徽照,人不老,往事知多少。

  1992年夏天,我分配进入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这是一家“三线”工厂,乘着改革的东风,正逐步由山区搬迁到城里来。我到已搬到县城的工厂总部报到时,有人就对我说:“走走后门,争取留在总厂,可别去八十源,那是个穷山沟,苦得很。”说实话,我不是没有留在总厂子弟学校的“后门”和可能,厂团委张贵友书记是我的远亲,他对我说,八十源老厂区子弟学校的团总支书记、中学地理教师周德民考上研究生刚走,那儿已没有正规的专职地理教师,你这个地理系的毕业生去那里刚好是人尽其材。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提起行李,踏上了通往八十源老厂区的班车。

  到了八十源老厂区,我发现,现实与理想固然相差太远,但老厂区的艰苦之处也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和描述的那样可怕。我们拥有一个静美的地理环境,空气清新山色宜人,大面积的绿化令那些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艳羡不已。

  开学啦,八十源老厂区职工子弟和当地老表的小孩衣着简朴地坐在我的讲台下,认真得近乎虔诚地听我初为人师时并不成熟的讲课,给了我慢慢提高的机会,使我的业务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经过补选,我接任了学校团总支书记,带领学生开展组织活动是分内之事。八十源老厂开门见山,我常带学生去爬山,向大自然学地理知识,愉悦情绪和心境。有时,我们还搞野炊活动,我一介书生烧饭炒菜的技术还不如我的学生,吃着他们烧好的饭菜,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一年的时光转眼过去,93年6月底,我们挥挥衣袖,作别八十源温馨的红土地,搬迁来到总厂。因为我们是从乡下进城,还因为其他原因,我不再担任合并后的学校团总支书记,只做了个宣传委员。尽管工作还是工作,但已不再有老厂区的风味和特有的内容,倒是回忆多了一份失落和无奈。

  厂团委张书记找我谈话,希望我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安排,适应新生活,把团组织宣传工作做好。我明白,往事只能定格在美丽与温馨中,追梦与怀旧已没有意义。团徽照耀的,是向前看的新旅途。

  我尽量不想往事。为人做事也学会了既陶铸新我,又和光同尘。教学与团宣工作兢兢业业,教材烂熟于心,宣传稿子满天飞,人缘也像处在拔节期的玉米,一天天长高和丰满。几年后,我再次被大家选为团总支书记,分到了房子,还浪得了诸如“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虚名,没有辜负团旗下的教育。

  虽然我早已离开团组织,随大流走进了斑斓又迷离的消费时代,但是,“团员时代”的美好往事却始终萦绕于怀。不经意间,我的眼前重现团徽的光芒,那正是照耀我精神世界的不落的太阳。

  (见刊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人文职教》杂志2009年第5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