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叶曼老师讲佛


昨天在北大听了叶曼老师的国学课,受益匪浅。以前一直在读先生的书籍,此刻亲自感受先生气场,光明正大,慈悲温暖。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一九一四年生,现年九十四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父是世家子,与王云五、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一九三五年时任北京大学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胡适)先生亲点探花,从北师大挖墙脚,把她留在北大,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叶曼选修胡适之「中国哲学史」、陶希圣「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通史」,闻一多「楚辞」和 叶公超「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的授课,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一九九○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二零零六年末,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对叶曼进行了专题访问,十一月应北京大学邀请在北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为莘莘学子进行了题为“中国一定强”的演讲,同月,应长江商学院邀请为商界精英从科学的角度讲解“一命二运三风水”。二零零七年四月,应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之邀,参加西安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二零零七年六月三十日,应邀前往北京市广华寺作《佛法在中国》的演讲,并多次在北京朝阳区望京街道的"中国城市论坛-望京奥运大讲坛"向观众教授以历史、儒家以及道家为主要题材的传统文化。今后,叶曼老师将把她的余生,她的毕生所学回报给祖国,让文贤书院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叶先生经典语录:

佛法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后汉书·艺文志》说,中国的三大文化——儒释道,佛家更为出色。一个外国的宗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这要从佛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源头说起。公元六七年,东汉明帝梦见一个身金色的人从空中飞到他的院子里落下。第二天上朝时,明帝问朝中大臣:“我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的飞人身金色,在皇宫上面飞呀飞呀,就落在院子里,这是什么东西呢?”一位大臣说,“我听说天竺国(印度)有这么一位王子,他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很多年,是印度了不起的人。”(据载《资治通鉴"汉记》、《魏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

    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那个时代,“种姓制度”已经行之有年。占领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种人叫婆罗门,这个阶级代表宗教、文化、统治;第二种人叫刹帝利,代表贵族和文化人;第三种人叫吠舍,是工商阶级;第四种人首陀罗是当地土人。每一个种姓都分别得很严,释迦牟尼是第二个种姓的人。他的车夫是第三种姓的人,佛陀悟道以后,最先给他的车夫授戒。后来婆罗门、刹帝利都成为他的师弟,见到他都要给他合十行礼。释迦牟尼佛了不起的一个地方是,他在那个时代就破除四个种姓,讲求平等。据说印度现在还有叫“untouchable boy”的低等小黑人,他们的生活还是很悲惨。有人描写印度是一个“生在沟渠边,活在沟渠边,死在沟渠边”的国家。印度贫穷人尤其多,可怜的人还是这种生活。

   此时,正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文化最繁盛的时期。在公元前二五0年的那五十年当中,世人所崇拜的大思想家都出生了,那五十年的风水不得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外国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在那五十年,释迦牟尼也是生在那五十年。那时在中国,思想家都以自己的姓来作书,于是就成了“诸子百家”。

    随即,汉明帝派了史官,还有两百多人组团到现在的甘肃、西域地区求佛法。史官到了第三年才把佛法请进来,头一部经是《四十二章经》,并带了两位梵僧回来。这就是白马寺名称的由来: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来到了“寺”(招待所,相当于今天的政府“部门”),两位和尚被安排在白马寺里头。据说汉明帝把两个梵僧请来之后,道家很不服气,就说你们是外来的宗教,怎么能在中国弘扬呢?汉明帝就命令当时的两个印度和尚和道家辩论,辩论谁是最究竟的,结果佛法比较高明。于是汉明帝就在皇宫内设了一个小殿,两个梵僧为他讲佛法。这标志佛法真正进入中国。此后,佛家与道家进入了长期论战,道家联合儒家,以佛家为外来文化之由,抵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

 

儒道释三方  分庭抗礼


 

    中国文化到底发源在哪,各说不一。有人说在苏联南边一点,现在发现一个大的区域,说人类的文化从那里进入到中国,现在发掘出很多东西,那时所有的资源被破坏以后他们就往南移,真正南移到现在中原的地方,一部分往西南移。汉代崇尚黄老之术,汉文帝母亲窦太后是大胡,也崇拜黄老。那时候,黄帝是第一位,老子第二位,因为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就把我们的祖先称为黄帝。

    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那时佛教已经在中国民间流通了。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唐玄宗是鲜卑族与汉族的混血儿,鲜卑族占领、统一中原之后,要找一个老祖宗。他们找遍了诸子百家,没有姓“李”的,当时李只是一个树木的名字。后来想想老子不错,孔子出风头,老子也应该出出风头。孔子曾经问“礼”,被老子骂了一场,“你说的那个‘礼’,创造‘礼’的人尸骨都烂了,只是他的话还留下了,你不要那么骄傲,以为我多有学问,要把你那颗骄傲、奢华的心去掉,我能告诉你,只是如此而已。”这个儒家不承认,说只是道家编的一个故事。事实上,孔子真正去拜访过老子。

    孔子讲“礼”主要文献《礼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问答录,孔子讲的是世间法,是形而下的东西。《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有人问孔子的弟子,何为“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弟子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直到朱熹都这么说,我认为这么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们从古至今,谁对事不尽忠,谁又对别人不多饶恕呢?所以忠恕之道是一般人处事待人的准则。有人对我的提法有异议,但大家仔细看《论语》的下几章,就会为我的说法找到根据。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因治世的策略不被当政者所采纳,遂周游列国。孔子讲的是世间的,人对人,人对事,事对事,但不止是“忠恕而已矣”,因为夫子所说的道是“大学之道”。

    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都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你只能远远看着,中间一直到底是直通的,不攀援。“不攀援”为佛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之所以有“妄想”,之所以“昏沉”,都是在打坐时发生的。打坐时“妄想”最难把持,如同猴子爬树一样,叫“攀援”。“攀援”是佛家最忌讳的,它就是“妄想”。

    经过宋、明两个提倡理学的朝代,佛道虽受排斥,但仍顽强的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