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之二:两个转变


  

             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之二:两个转变
  

  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是一种机制创新,也是工作载体创新,使新农村建设找到新的抓手,形成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工作格局。具体而言,归纳为“两个转变”。

  (一)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了由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全面提升转变

  通过实施星级管理,变新农村建设“软任务”为“硬指标”,变“弹性要求”为“强性目标”,形成了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标分评星阶、以增分晋星级、以晋星竞发展的生动局面,从而有效克服了个别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重点轻面、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主导”轻“主体 ”的“四重四轻”现象,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1、量化目标任务。星级管理将新农村建设大任务、大目标分解量化,测评指标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方面面,将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把“三农”工作任务用增分晋星的多少来具体量化,变过去笼统的、模糊的目标任务为具体的数字化指标。特别是实施星级管理后,“村治”有了具体明晰的目标任务和抓手。

  2、细化工作责任。星级管理使各级可以准确地掌握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差距和努力方向。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可以通过各级的动态管理数据库,更好地为各级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形成了各级各部门职责分明又齐抓共管,镇村精心落实、竞相发展,村民积极参与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3、强化考核管理。“年底算帐见分晓”,“以实绩论英雄”。通过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促勤催懒,从而能够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农村工作“考核管理难”、对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工作“监管评价难”问题。晋星村年初“一揽子”创建工作计划“一目了然”,年终考核“按图索骥”。

  (二)在农村工作上,实现了由盲目无序、粗放管理,向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转变。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点多、线长、面广。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全部内容。实施星级管理,为整个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真正使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1、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避免“短期行为”。新农村建设是新产业、新农民、新村庄建设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工程。实施星级管理,能够把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人的现代化,促进村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能够兼顾先进村的建设与后进村的发展,既有“点上开花”,又在“面上结果”。

  2、因村施策,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刀切”。各地各村情况差别大,面临的矛盾、需求不同,发展的阶段与建设的任务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不同的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上存在差异性。星级管理兼顾了农村各地实际,采取差异性策略和综合性手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调动各类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地各村脚踏实地,找准路子,从而避免了“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

  3、整合工作力量,避免“单打一”。通过实施星级管理,可以把各级各有关部门、各事企业单位、农民群众、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来,把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克服和避免有资金、有项目搞,无资金、无项目不搞,群众盼、政府急、中间没脾气,点上动、面上不动等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4、科学考评绩效,避免“印象分”。实施星级管理,坚持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了公允的量化考评体系,形成量化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对各级各有关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动态监督、量化观测,调动和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5、强化党的“三农”权威,避免“口号化”。“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乡政村治发生重大变化,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农村工作喊得多、抓得少,要得多、给得少。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政村治又发生新变化,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成为 “三农”工作的重大使命。实施星级管理,顺应了这一变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找到具体抓手,加强对“三农”工作有了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