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之一:一套机制


              

                    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原理

  
                                 党双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成为21世纪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2006年开始,宝鸡市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的思路,安排部署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十百千”创建活动。全市启动建设10个“示范村”,100个“重点村”,带动1000多个村的建设。“十百千”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让人们真切感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样”。但是,迅速发展的实践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1.多数村“无所作为”。示范村、重点村进入了政府建设的“盘子”,获得项目支持、资金保障,实现了“华丽转身”,但更多的村自身资源难以彰显,又无法获得政府资源,等待观望,不知所措,无所作为,山河依旧。

  2.形成“新村建设”误区。“新农村建设”演变为“新村建设”,各地向外展示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基本是因搬迁所造的“新村”,“旧村”如何改造、如何建设是一个大问题。

  3.结构升级“失衡”。“新农村”应该是“旧农村”的全面“升级版”,这个“升级”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至少包括新产业(产业升级)、新农民(人的现代化)和新村庄(村庄升级)。不少地方注重“村”而忽视“农”,专注打造“村庄外在形态升级”,忽视产业升级和人的现代化。

  4.建设主体“错位”。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但在造“新村”过程中,政府深度参与,甚至大包大揽,村民和村组织被动参与,“乐观其成”,甚至“坐享其成”。这种关系错位,遗留很多村治难题。

  5.绩效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往往用1-2各村的“印象”评价一个县区新农村建设成就。导致不少地方认为,新农村建设只要用心打造好几个“漂亮”的村就行了。

  6.综合协调机制“缺失”。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分头把关,“各吹各的调”,“有组织的不负责”。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机制体制上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形成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针对上述实际问题,2007年下半年我们即着手研究科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问题。我们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结合新时期宝鸡村治特点,提出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的思路和办法,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市实施。通过两年艰苦的理论创新、探索实践,强力推进,星级管理已经成为宝鸡市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载体之一。

  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原理,可归纳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构建“一套机制”、实现“两个转变”、突出“三个强化”、加快“四个推进”、具备“五个条件”。本文是对宝鸡市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的一个简要报告。
  

             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之一    一套机制

  
  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构建起一套“标准量化、评星定等、因村施策、多措并举、梯次晋星、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升级”的工作机制。

  在制度设计上,星级管理以村为基本单元,通过建立科学的测评标准体系,对村的建设与发展成果进行全方位综合量化评价,实现“量化测算求分值,依据分值定星阶,多措并举促创建,逐村梯次晋星阶,整体推进上台阶”。这些量化管理指标体系,不仅可以量化评价村的建设与发展绩效,也可量化评价乡镇、县区的建设与发展绩效。具体实施过程,有五个关键性步骤。

  第一步:颁布星级标准

  制定星级标准是实施星级管理的“开端”。宝鸡市的星级标准,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1.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指标设置,既要能够全面反映“新农村”20字总体要求,又要简便易行,数字采集方便,层次干部和村民容易理解、接受。经过多次实地调研、采集、演算,最后我们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个字分拆成6个大项22个子项。(1)村总收入年增长率;(2)主导产业收入占比;(3)实用人才劳动力占比;(4)劳动力参加培训率;(5)农民人均纯收入;(6)砖混结构住房比重;(7)有线电视入户率;(8)电话普及率;(9)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10)农村学校建设;(11)公共设施管护;(12)新农保参保率;(13)文明家庭创建率;(14)计划生育率;(15)平安村创建;(16)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17)生态家园建设;(18)安全饮水;(19)垃圾管理;(20)污染物排放及处理;(21)村级班子建设;(22)群众满意度测评。

  2.测量标准。对上述6大项22子项指标分别给予不同权重的分值,满分1000分。(1)生产发展:170分。包括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率、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农村实用人才占总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参加培训率4个子项。(2)生活宽裕:250分。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砖混结构住房比重、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普及率4个子项。(3)设施完善:150分。包括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学校建设、公共设施管护制度3个子项。(4)乡风文明:150分。包括参加新农保参加率、文明家庭创建率、符合政策生育率、农村平安村4个子项。(5)村容整洁:200分。包括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村庄环境治理、农民安全饮水、农村垃圾管理、污染物排放及处理5个子项。(6)管理民主:80分。包括村级班子建设、群众满意度2个子项。

  3、星级村标准。根据实际测算的分数(即新农村建设标准分,简称“新村标分”),划分村的星、阶,也就是给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定“位”。宝鸡市星级村标准把村分为6个星级:五星村、四星村、三星村、二星村、一星村、无星村。每个星又分成3阶。

  五星村:新村标分900—1000分。其中,五星三阶:967—1000分;五星二阶:934—966分;五星一阶900—933分。

  四星村:新村标分800—899分。其中,四星三阶:867—899分;四星二阶:834—866分;四星一阶:800—833分。

  三星村:新村标分700—799分。其中,三星三阶:767—799分;三星二阶:734—766分;三星一阶:700—733分。

  二星村:新村标分600—699分。其中,二星三阶:667—699分;三星二阶:634—666分。三星一阶:600—633分。

  一星村:新村标分500—599分。,其中,一星三阶:567—599分;一星二阶:534—566分;一星一阶:500—533分。

  无星村:新村标分不足500分的村。

  4、星级乡镇、星级县区标准。星级乡镇、星级县区标准,是以乡镇、县区为单位,以辖区内各行政村“新村标分”加总后除以行政村总数,所得平均“新村标分”为依据,划分乡镇、县区星级等次。乡镇、县区分五个星级:“新村标分”900分以上,为五星乡镇、县区;新村标分在800—899分之间,为四星乡镇、县区;新村标分在700—799分之间,为三星乡镇、县区;新村标分在600—699分之间,为二星乡镇、县区;新村标分在500—599分之间,为一星乡镇、县区。

  各村在晋星创建中所得的“新村标分”,是综合反映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绿色“GDP”,是记录各项工作实效的“成绩单”,也是各级干部的“功劳薄”。调整产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科技培训、修筑道路、村庄绿化、垃圾清运、村务公开以及邻里关系等等,都在分值中有客观记载和动态反映。

     当然,从长远发展看,“五星村”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高标准,而是最低标准,达到“五星村”标准,才配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有目标却无止境,星级管理的标准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完善、提高。

  第二步:开展评星定等

  评星定等是实施星级管理的基础。就是把星级标准应用到各村,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逐项量化打分,计算出“新村标分”,并根据“新村标分”确定村的基础星阶。具体工作中,需要抓好四个环节:

  1、业务培训。对县区、乡镇、村的干部进行专门培训,讲解星级管理原理,明确测算的标准、方法和具体要求,统一掌握标准尺度的规范。

  2、自查申报。由村组织对照标准逐项采集数据,演算打分,并将演算情况报告乡镇,乡镇负责初审,平衡各村情况,逐村反馈意见,并指导调整完善后报告县(区)新农办。

  3、复查审核。县(区)新农办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对乡村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复核,核定各村“新村标分”和星级,并上报市新农办确认、备案。

  4、建卡立档。对评星定等情况逐村建卡立档,健全星级管理基础信息库。

  评星定等工作一年进行一次。年初参照上年度晋星创建和晋星计划执行情况,对各村“新村标分”和星级进行核定确认,并作为制定下年度晋星计划的基础。

    经市新农办确认,2007年全市五星村21个,占村总数的1.2%;四星村127个,占村总数的7.1%;三星村480个,占村总数的27%;二星村646个,占村总数的37%;一星村364个,占村总数的21%;无星村115个,占村总数的6.6%。
  
  第三步:制定晋星计划

  制定晋星计划是实施星级管理的“枢纽”。在评星定等的基础上,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遵循“逐级申报,梯次晋星,因村制宜,措施保障,多方联动”的原则,制定三年晋星计划和年度晋星计划。晋星计划主要包括增分晋星目标、主要措施、工作重点、联点包抓等方面内容。

  一般实行逐级晋星,即由无星村到一星村、到二星村、到三星村、到四星村、到五星村,依次升阶晋星,梯次推进。个别发展快、增分多的村,也可越级晋星。

  市级晋星计划。市编制全市三星晋四星、四星晋五星村的晋星计划。2008年宝鸡市计划晋星村125个,其中四星晋五星25个,三星晋四星100个。2009年宝鸡市计划晋星村181个,其中四星晋五星村53个,三星晋四星村128个。到2009年底,全市五星村可达到100个,四星村可达到300个。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市四星村晋级五星村的占村总数的5%以上;三星村晋级四星村的占村总数的25%以上;三星、二星、一星村数降到村总数的70%以下,全面消除无星村,全市村均星数达到3颗以上。

  县区晋星计划。县区依照市上总体安排,结合本县实际,安排县区晋星计划,并着力抓好晋星创建工作。

  乡镇晋星计划。依照县区晋星计划,乡镇编制本乡镇晋星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晋星创建工作,并抓好未列入市、县计划的其它所有村的升阶晋星工作。

  村晋星计划。村根据县区、乡镇晋星计划,编制村实施计划,明确具体操作事项。这是晋星计划体系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

  第四步:推进晋星创建

  推进晋星创建是实施星级管理的关键。星级管理的硬功夫全在晋星创建。新农村建设全部任务都在晋星创建,升阶晋星的过程,就是农村“全面升级”的过程。通过晋星创建,把晋星计划变成实际行动,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件一件干实事、一分一分求增长的过程,是集中力量办实事、谋发展的过程,是整个星级管理最关键的环节。

  工作实践中,主要发挥三方面力量:(1)政府主导。发挥行政手段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夯实各级晋星创建责任。(2)包抓帮扶。对星级村实行领导联点、部门包抓、企业帮扶、干部驻村、专项资金补助等措施。(3)村民自治。村两委会结合本村实际,组织村民参与制定本村晋星计划,确定增分项目,确保每一分的增长有着落。

  通过一年晋星创建,2008年全市五星村达到47个,占村总数的2.5%;四星村225个,占村总数的13%;三星村607个,占村总数的35%;二星村556个,占村总数的32%;一星村352个,占村总数的14.6%;无星村47个,占村总数的2.7%。

     案例1:凤翔县南指挥镇高庄村2007年星级测评得分为826分,评定为四星一阶村。2008年初,该村对照星级测评体系,按照“补差增分”的原则,确定了当年晋星目标和增分措施。在晋星创建上,村上主要抓奶牛养殖小区、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建立调解组织和巡逻队、有线电视入户等几方面工作。年底,通过考核验收,确认该村实现增分112分,星级总分增加到938分,由四级一阶村晋升为五星二阶村。

  
  第五步:建立激励机制

  这里,主要是对晋星创建村的激励。主要有四种激励形式:

  1、公示公告。对晋星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下发文件、网站发布、张贴公示、媒体发布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晋星结果,扩大村的社会影响力。

  2、表彰奖励。依据增分晋星考核结果,评比表彰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区)、乡(镇)、村,并给予通过晋星创建验收的四星村、五星村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

  3、命名授牌。对经过市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验收,达到五星村标准的,由市委、市政府命名授牌。

  4、绩效挂购。将村干部报酬与晋星创建结果挂购,作为确定村干部年终绩效报酬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