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难解
这篇报道分析比较冷静和客观:虽受金融危机影响,重庆17万户中小企业仍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2008年,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6%。2008年,在宏观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899.6亿元,较2007年增长20.2%,占重庆市GDP的3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重庆中小企业发展虽快,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前重庆银监局分析当前小企业贷款面临“七难”
首先,信贷规模从紧,对小企业信贷投放有一定影响。
其次,小企业贷款的批量化、规模化经营有待探索;一些小企业贷款数量少、贷款额度低,其业务收益难以支付运营成本。
第三,创新不够严重制约着小企业贷款发展;重庆银监局称,目前,小企业贷款方式缺乏灵活性,片面追求抵押担保,很多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或难以承受较高的担保费用而难以在银行融资。
第四,外部担保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中作用有限;小企业不愿意主动寻找担保机构。担保费用高,反担保措施过严,担保机构偏好大企业,致使众多融资需求更迫切的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第五,小企业信用记录较差降低了融资能力;许多银行反映,个别小企业恶意抽逃资金,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严重损害了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导致银行放贷慎之又慎。
第六,小企业重避税、轻实力的观念影响融资能力;调查发现,许多小企业采取了不少避税措施,虽然节省了费用支出,却隐瞒了真实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实力,不利于银行的信用评估。
第七,银企互动沟通了解不够。据调查反映,因各种原因,有资金需求的小企业主动上门联系银行的很少,银企沟通比较缺乏。
重庆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过高,主要分布于工业、饮食服务行业,近年也开始涉足能源、交通、电子信息、高科技等领域。如果产业政策变化,市场发生变化,受影响的将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整个地区。
银行为何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原因也很简单:在银行眼里,中小企业体量小、收益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再加上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往往不能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规范财务报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贷款给中小企业,银行会承担更大的风险,成本也会增加。特别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实行“规模控制、按季发放、按月考核”的政策,导致银行更愿将资金贷给资产优质、体量大、风险低的大企业。即使银行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也会设置较高的门槛,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
数据表明,目前,重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平均在13%-15%,高于大企业5个百分点。
对中小企业来说,除了向银行贷款,是否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融资?从调查来看,目前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仍是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重庆处于工业化中期,整个经济结构处于成长与成熟交织的阶段,急待发展中小企业,配套大型企业,支撑支柱产业,以促进地区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重庆市资源优良的土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是大型国有企业先入为主,或垄断经营,影响全市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也妨碍了一些产业领域的竞争活力。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吸收了大量资金。
银行与中小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各自都是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很多时候,双方的目标并不一致。银行的目标是要求中小企业还本付息,而中小企业,则可能不会按申请贷款时的项目进行投资和及时还贷,甚至逃废银行贷款。在信息不对称的借贷市场中,银行一旦观察不到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提高利率或干脆不受理中小企业业务,转而将贷款放给有保障的大型企业。
要弥补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的制度设计,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沿着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这两条路径,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审计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健全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建立中小企业诚信体系,从而改善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形成有借必还、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其次,正因为传统的信贷管理制度阻碍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就必须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上寻找突破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鉴证贷款以及个人委托贷款等,就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些信贷制度方面的创新。通过这些微观方面的制度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该在体制改革上有所创新。比如,还应该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利用地方中小金融业的信息成本优势,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事实上,民间金融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难解
重庆试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四川乐山经适房最高限价获批
重庆:多管齐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金融危机下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好于全国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难解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