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的不同之组织文化


                         作者 刘学秋

  一个完全由一位超级明星掌管全局的组织是不可持续的。明星大家都喜欢,星光四射,无所不能。然而曹操真的比不上诸葛亮吗?未必,两个人都很厉害,但无论是在全面性还是在深度上,曹操都比诸葛亮略胜一筹。文开建安风骨,武能安邦定国,只是曹操懂得藏拙,也敢于给下属提供充分施展的平台。

  曹操可以在魏种背叛自己的时候恨恨的发誓:“魏种只要不向南逃到越,向北逃到胡,我就饶不了你。”,也可以在活捉到魏种时松开他的绑绳,重新启用他。只因为他是一个人才。曹操时期手下谋士云集,郭嘉,贾诩,荀彧等随便一个才能都不在诸葛亮之下,曹操也能很好的采纳他们的建议。而蜀国处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西南,人口相对稀少,且有很多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人才先天不足,又容不下一个有才的马谡。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什么非得用杀来对待人才呢?怪不得蜀国缺少有担当的人物,尤其是到了诸葛亮时代的后期,在丞相的阴影笼罩下,蜀国多是唯唯诺诺之辈,什么事情丞相都替他们考虑到了,遇到困难了打开丞相给的锦囊看看就解决啦,自己费那个脑子干嘛,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唯一的一位敢于自己拿主意的马谡,也被诸葛亮喀嚓了,怪不得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呢,历史上没听过有哪位名将不是通过千锤百炼磨砺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使你手下有很好的人才,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尽可能的让他们去多犯一些错误,在经历中成长,及早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这样的人竟被杀了,军纪是严肃了,却伤了人才的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有一家小公司,他的老板设立了一个奖励失败的奖项,每周评一次发给那位犯错误最多的人。这并非是鼓励单纯鼓励大家犯错误,而是要大家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避免再犯同类的错误。不犯任何错误的人,只有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才能办到吧。

  刘备在被吕布打败以后,没了安身的地方就来投奔曹操,当时曹操帐下的谋士程昱提建议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回答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可见此时的曹操早已成长成为一位高瞻远瞩的谋略家了,明白孰轻孰重,事实也确如他所预料的。由于他这种对待人才的态度不论远近,不论恩仇,不论背景出身,唯才是举,天下各地的人才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流到魏国来。这种人才的积累甚至让他颇为自得,“天下英雄进入吾彀矣”。不错,曹操是因为放过了刘备而为自己将来树立了一个难缠的对手,但是如果他杀了刘备的话,那么他就把自己降低到和袁绍,刘表之流的档次了,说不定哪天就成为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其它霸主如孙权之流砧板上的鱼肉了。曹操后来虽然最终没有在他有生之年统一中国,再厉害的人也无法战胜时间,那个时代的英雄实在太多了,但是他一手所创的“公司”却最终统一了天下。与后来坐享其成的司马家族相比,曹操才是那个种稻子的人,而司马昭等只不过是收麦子和吃面包的。

  再来从马谡谈一谈人才的使用问题,马谡之所以能够“光照汗青、彪炳史册”,怕是沾了诸葛亮的光,但是沾这个光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自己的脑袋。三国演义里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历史上的马谡其实并不是被斩的,街亭失败以后,马谡畏罪潜逃,后来被抓了回来,诸葛亮下令处死,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马谡的情况颇类似公司里新进员工,从高校里出来,理论懂得不少,但是还缺乏独当一面的历练。有才的人很多,对待他们的使用要讲究一定得方法,建立宽容错误的组织文化,及早让他们独立作业,允许他们犯错误。

  马谡是一个超自信的人,有才能的人往往自信,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好的苗子。但自信衍生的怪物之一就是刚愎自用,历史上因为这而吃亏的有才华者不计其数。后世无数传记演义也将七擒孟获,平定南疆的功劳全归结到诸葛亮身上。其实不然,南疆叛乱的情况在当时是比较让蜀国头疼的。马谡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已,虽今日破之,明日复返尔。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后来战争局势的发展也一如马谡所料,可见马谡极富战略远见,“才”大气粗。接着马谡又向诸葛亮提出了一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诸葛亮心中连连称妙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其中有马谡可谓是功不可没。

  然而一生从未担当过大军主帅的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被提拔到这一位置上时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个擅长于出谋划策的谋士,转到决策者时,并没有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年职务的要求。作为一个决策者,不管你多么厉害,也必须有察纳雅言的胸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没有经历过失败磨练的马谡狂傲自大,听不进王平的建议,最终兵败街亭,在内心的极度不安中病死狱中,含恨而终。

  像马谡这样的少时即才华横溢的人,必须及早锻炼他,让他多些失败的历练。再有才的人让他当一辈子助手,猛然提到独当一面的位置,必然会在看洞察问题的时候产生视觉偏差,第一和第二的差距有多大?只有你身在其位的时候才会有体会。生活就像是一群拉雪橇的狗,除非你是头犬,否则看到的景物永远也不会有改变。

  有个成语叫逐鹿中原,中原历来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不光物产丰富,人口富足,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反观蜀汉,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且多是蛮族杂居地带,人才匮乏,杀了一个这样的人才着实让人惋惜。部队里是有军令状这一说法,但也是象征大于实际意义,历史上的名将大多数都是败绩累累,论军法没几个够活的,但他们最终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因为当时的掌权者开明大度,才使他们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机会。

  一个组织里最好不要出现一个超级明星决定一切事情的现象,就像诸葛亮时期的蜀国,在这个组织里几乎听不到任何敢于质疑或提出不同思路的声音,或者是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很微弱,这种局面的后果之一就是不利于接班人才的成长。当明星们年华老去或者光环不再时,才发现组织里早已深陷青黄不接的泥潭,朝无才臣,军无才将。面对一帮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只能徒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出了很多知名企业,它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是都要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很多名牌企业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或者被外企兼并。伴随着企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们,是不是该好好的反省一下。蜀汉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独揽大权的时候,逐渐陷入人才凋零的局面。作为当时的掌权者,这到底是巧合,还是人为?为什么同一时期的魏国人才济济呢?我想诸葛亮或多或少应对此负些责任。

                                             

  零九年十月九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