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开博不是新闻。然而,在拥有99个县(市、区)、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西省,从去年7月份至今,一年多时间内有6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先后实名开设“民生博客”,开创了全国少有的官员集体网络问政之风。(10月6日《中国新闻网》)
应该说,官员开博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其积极意义至少有三:
其一,官员博客更容易了解民情、民意。官员开博后,老百姓有需要反映的问题,会通过博客留言这样一种极为方便、廉价的方式,让官员轻松获取第一手资料。如南丰县委书记傅清“网上交流网下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的思路就很精准,傅清在自己的博客里同步下发《督办单》30余期,被网友戏称其博客为“第二信访局”,就是有效利用博客资源的典型范例。
其二,官员博客更容易汇集民智。网络直通车,让民间智慧更有可能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官员开博,普通民众可以就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好建议,在官员博客里留言,避免了过去层层上达,最终难至决策者手中的弊端。老百姓对政府决策有了参与权,一定程度上会避免盲目决策,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如傅清的博文《今年蜜橘节怎么办?说说您的金点子》就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
其三,官员博客更容易拉近和百姓的距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友的留言也往往直来直去,不需要刻意去拍官员的马屁,老百姓敢于说真话,领导也就才能听到真话,这样就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此外,官员博客也是宣传地方的好场所,如傅清在博客里“卖橘子”,效果就比诚信度越来越低的媒体广告强得多。“网上卖橘”也一定会感动橘农,拉近官民之间的距离。
官员开博,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笔者在《强国博客》里,就经常和几位开博的官员相互交流,如原四平市副市长、现任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副局长的李鸥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他们在博客里不但不讲假话、大话、空话,还勇于担当,在网民中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尊重。同在《人民网》开博的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虽然和我缺少互动,但我也经常浏览他的博客;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其博客内容则更多体现在参政议政方面,也同样得到网民的尊重。当然,也有一些在《人民网》开博的官员,则未能为自己赢得加分,甚至因一些不当行为,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
江西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现如此多的官员博客,应该和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重视网路有关。去年6月2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邀请28位网友进行座谈,并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的网友“拍砖”、“灌水”、提问,促进了江西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工作的迅速开展。但一些“空壳博客”,则抵消了官员博客的政治份量;一些将秘书所写、充满“假”、“大”、“空”内容的讲话稿、致辞作为博文的“官文博客”,和网络文化更是格格不入,比“空壳博客”还不如,这样的博客对于政府形象,几乎没有任何正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官员开博的将会越来越多。江西省出现众多官员集中开博的现象,除了官员顺应信息时代潮流以外,也不排除一些官员是因为“楚王好细腰”的原因而开博,而因为这样的动机而开博,就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