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看美国科幻大片《未来世界》,讲述了一个阴谋者用由电脑操纵的机器人试图控制我们这个星球的故事,观影时总觉得背后凉嗖嗖的,十分不爽。今天,在媒体上看到某研究所研制的“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不但为考核“师德”列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而且已经将其制成电脑软件。“该软件平台针对不同岗位的教职工,设置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和方案,使每位教职员工的绩效得分一目了然,学校可以全程监控,教职工也可以即时登陆查询自己的绩效考核得分。”看过后,不由自主地又有了当年看《未来世界》时的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试想,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将由电脑芯片来决定,而这种操作方式通常是被称为“傻瓜”的。
以前也有报道,有人发明了法院审案时用来量刑的电脑软件,很受媒体热捧,后来却不知为何不了了之。前段时间,又流行检测学生毕业论文是否抄袭的软件,我的一位研究生差点成了其刀下之鬼。笔者带研究生有一定规,就是写毕业论文一定是“实证研究”的,定量研究或质性研究都行,但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去年有位学生论文被评为“优秀”,后来却有消息说其有抄袭之嫌。因为他的论文的内容与他的本职工作关系密切,因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故而对此流言十分惊讶。后来一了解,原来他论文中有一章是专门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因而大量引用了文件中的相关条款,结果居然被“傻瓜”软件判为抄袭,真令人哭笑不得。当然,因为还有很负责任的教务人员,经沟通后,了结了这桩莫名其妙的公案。要是有关人士稍一疏忽,笃信此“高科技”,岂不冤哉枉也。
“师德”乃至“绩效”的考核,是当前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热门话题。在相关利益群体中最常提起的就是如何考核,谁来考核?其实,在当前世界上,对“管理主义”的反思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在经历了从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愈演愈烈的“管理主义”的垄断性统治之后,人们发现,那种将任务分解又分解,然后打分又打分的数字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似乎已经逐渐将其中的“人文关怀”排挤殆尽。现代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变得越来越“工匠化”。
毫无疑问,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按社会学理论的说法,专业是指“一种需要广泛知识并由一套操守规范约束的工作”。遗憾的是,在中国,对专业的解释,重“需要广泛知识”而轻“操守规范约束”。因而,国人,包括专业人员,常常认为,如果掌握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知识或科学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了。于是“职业操守”或曰“职业道德”,亦即“师德”、“医德”……成为中国社会中专业发展的短板。
当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教育界、医疗卫生界,等等,正欲补上这一课,使这块短板长将起来。然而,如果要把“师德”乃至“绩效”都交给电脑并用那种冷冰冰的数字来诠释,这与真正的师德,譬如“有教无类”,譬如“传道受业解惑”,……究竟有多大的关联。
前一段,就“教师有批评权”这样显而易见的权利,教育部专门发文重申之。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现在一些教师在批评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最后造成不良后果。如果都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的善意批评,又何来要教育部下文。但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又该如何界定,这要靠人的智慧去解决的,用电脑来“傻瓜”,恐怕是担当不起这份重任的。
科学,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选择,而不成熟的科学就更不值一谈了。“职业操守”属于“人文”范畴,在人文领域内,自有人文的解决方案,而其中“以人为本”的温暖、温馨、温情可能是第一位的,然后是“将心比心”的沟通、交流和理解,最终是“解决问题”的协商、谈判和妥协。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员工,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在两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行,而这可能是电脑软件难以企及的。
绩效考核:用电脑软件来管理?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