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第一批见识过西方文明国家的清朝官员,看到了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机构所发挥的能量,经过有识之士们一个甲子坚持不懈地奏议,清廷终于在最末一代皇帝的任期里,批准建立一座国家图书馆。
北京城边上的迁徙
宣统元年,设立京师图书馆的奏折上奏到了摄政王载沣手里,这次上奏的是洋务派的军机大臣张之洞。张之洞在1909年7月上奏成立京师图书馆时已病势深沉。9月9日批准建立京师图书馆,10月4日,张之洞就故世了。
载沣批给京师图书馆的地方,是今天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广化寺以及后来迁居的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文津街。百年之前,这些地方都是紫禁城外西北部不起眼的地方。在筹建期间因为要从国内各地的私家藏书楼调书,任命馆长、主要官员,筹集资金,所以三年后才开馆。京师图书馆首任监督(馆长)是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
缪荃孙主持的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正式开馆。但广化寺地处北城,偏僻潮湿,读者很少,招致不少社会批评,1913年10月就闭馆另谋新址了。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第二次开馆,地址迁到北城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鲁迅作为教育部主管图书馆的官员,参加了开馆仪式,此前,因为有鲁迅的积极斡旋与奔走,《四库全书》、国子监南学与内阁大库的旧藏,成为这里的馆藏基础。
民国时期过得很拮据
第二次开馆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经是在民国政府的管理之下,开始归北洋政府,后来归南京政府。北洋政府教育部废除了监督,改称馆长,缪荃孙辞职后,江瀚接任。
民国时期的京师图书馆改名为 “国立京师图书馆”,并开始履行它教育、服务公众的社会功能,当时无论士农工商军界还是女学界,皆得阅览。
北洋政府时期的图书馆第一个特点就是缺钱。京师图书馆从成立起就一直财政困难,虽有拨款但始终不能到位。从1909年就一直苦撑着经费短缺、甚至开不出工资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教育部有个制度,就是由次长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政局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这种社会动荡直接影响到京师图书馆,兼任馆长的官员走马灯似地更换。
上世纪20年代,宣武门外开办分馆,后来叫京师第一通俗图书馆,就是现在首都图书馆的前身。这里开始出现大众读物、普通报刊。梁启超1925年到1927年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期间,经费尤其紧张,他曾一再向政府提出拨款请求,但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万般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的人寿保险单抵押借款,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做完这件事之后,他迫于馆务难以为计,写了两封辞职报告,获准后就辞职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京改称北平,1928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地处市区中心地带。蔡元培是当时的馆长。他时任大学院院长,主管教育。袁同礼被任命为副馆长,主持馆务。
抗战南迁
就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刚刚稳定发展没几年,抗日战争爆发了。这艰难的8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为保护国家遗产,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真可谓是战斗在“五湖四海”。
1935年至1936年,为了防范日本利用战争进行文化掠夺,图书馆先是将一批珍贵的善本特藏抢先转移到北京、天津的学校和银行,随着战事的扩大,又南迁至上海的租界区和南京的中央研究院等处。1941年,从存放上海的善本图书中又挑选最精华的部分装成102箱运往美国,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1943年被拍摄成缩微胶卷,但这批书在1965年11月被运到了台湾,存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地库里。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七七事变后,与北大、清华等高校一路南迁,先是到了长沙,后又辗转昆明。在这里和这几所高校合组的西南联大一同办图书馆。此时的北平国立图书馆,除了沦陷在北平的原馆址,在昆明设立了馆本部,并在上海、重庆、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表面看似乎四分五裂,实际上却在统一领导下,坚持开展馆务运行。遥远的北平,留守馆员坚守馆产,拒当汉奸,和日寇展开斗争;大后方重庆做着正常的业务,印制馆刊采购图书;香港方面利用所处环境,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上海方面则侧重为 “中日战争史料征集会”搜集敌伪印刷品,仔细保护着南迁的部分馆产。
从文津街到白石桥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家历经沧桑的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变了。解放之初是面向劳动大众、面向工农兵、面向最基层的群众,免费开放,还开过夜馆。郭沫若、曹禹等专家学者在这里免费开办文化讲座。读者最远有专程坐火车来的。挂着高音喇叭的汽车从文津街开出去,把书送到生产一线和水库工地。
1949年以后,国图不幸的年代就是“文革”。关键时刻,“军管”起了作用,制止了社会上蔓延的过激行为。“文革”后期,北京图书馆的馆员陆续从干校回到馆内,开始恢复被破坏的业务,在文津街扩建北图的情况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1975年3月,重病中的周总理指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就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
经过勘察比较,北京图书馆选定西直门外白颐路(现中关村南大街)边上、紫竹院公园北侧的地盘,作为新馆址。为了建设新馆,北京图书馆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拆迁,陆陆续续将北京第一皮鞋厂、自来水公司、园林局从这里搬走。1983年新馆工程破土奠基,1987年落成使用。
1998年12月,位于白石桥的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2008年9月9日,国图这位99岁饱经沧桑的老者,进入全新的时代,开启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读者在家中就能享受到馆藏服务。《新世纪周刊》
国家图书馆100年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