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六种“武器”


 

 
与以前国庆阅兵不一样,这一次,作为幕后英雄的后勤部队也走上了前台,后勤装备方队首次受阅。野战手术车等五种第二代后勤“武器”,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揭开面纱。
还有一种“软武器”,也是第一次集中向公众展示,那就是07式军服。好的军服自有一种威慑力,“它是军人身份和国威军威的象征。”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被装局助理员韩维泽上校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此外,受阅的三军女兵方队也大都出自后勤系统,即白求恩军医学院。原因无他,“后勤的女兵多,而且好看。”
 
后勤装备方队“亮剑”
一排排赫赫生威的战车缓缓驶过去后,接下来的这一排显得温情脉脉,绿色车身上贴着白底大红十字,它承载着危难之时对生命的渴望。
它是野战手术车。一些去过四川地震灾区的人对它似曾相识,在那里它曾立下汗马功劳。更多的人则是第一次认识它。
看上去没有什么稀奇的,外表跟普通运输车差不多,门道在里面。总后司令部科技装备局参谋王佩玉大校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排四辆野战手术车的车厢内,配有手术床、手术灯、手术冲洗机各2台,麻醉机、高频电刀、多功能监护仪、空调机等,随车配备4.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车厢后部可连接13平方米术前准备帐篷,通过渡板可与诊断车并列联接。
它负责对危重伤病员实施紧急救命手术和早期外科处置,每辆一昼夜可通过手术40例。配备在师、旅卫生分队和野战医疗所(队)。
比一般手术车更强大的是,该车加装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若在野外遇上复杂的大手术,可藉此实现手术过程的远程监控和会诊功能。它体现了我军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紧跟野战手术车后面的还有三排后勤装备,一道组成4×4方队。两辆野战主食加工车与两辆净水车合为第二排,第三、四排分别为野战加油站、野战站台车。
受阅的野战主食加工车内主要设备有:蒸箱2个、饼铛2个、和面机、馒头机、醒发箱、压片机、蒸汽锅炉等。每小时可制作900人份馒头、米饭、大饼等主食。一辆车就可保障一个团在野外条件下的主食需求。
和它一样,野战多功能净水车也是一辆可保一团。“有了它,战士的饮用生活用水可以就地取材,直接把江河湖水净化为生活用水,或者超净化后直接饮用。”王佩玉说。该车通过离心分离、微滤、活性碳吸附、超滤和紫外线消毒,制取生活饮用水;具备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和取力自发电功能,使用十分简单方便。去年“5·12”大地震期间,使用多功能净水车,在灾区开设了15个供水站,每天保障了救灾部队和灾区群众30万人的生活用水。
前面三种车都是EQ2102底盘、CX45统型车厢,外形尺寸相差无几,百公里油耗26.5升,底盘油箱容量210升。与后面两种后勤装备不同的是,他们是对人服务的,而后者为主战武器装备服务。
野战加油站往往是主战装备的野外能量之源,受阅的整体自装卸野战加油站采用储油罐与操纵室一体式托盘结构,具有通过自身的发动机机组及管路系统,对外加油、为自身油罐灌装油料,以及利用外接管路实现由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进行输转油料作业的能力,可独立开设野战加油站,也可与其他车或与其他储运油装备配套形成不同规模的野战加油站。操作手两人,展开与撤收时间均不大于5分钟。
今年4月,在济南军区某油料仓库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应急保障演练中,某摩步旅准备穿越“敌”封锁区,急需油料补给。仓库接到上级指令后,仅用40分钟就在指定地域建起了一座能同时为12台车辆加油的现代化多功能野战加油站。
该系统还加装了移动目标跟踪系统,实现了装备机动指挥和实时定位导航功能。
野战站台车用于快速架设临时铁路站台,在站台、道路被毁的时候,它的存在可保重装备仍能装卸、运输。站台架设长度11米,通行宽度4米。
 
二代后勤装备开新局
“这五种、16件后勤装备,集中体现了我军第二代后勤装备建设的成果。”王佩玉说。
据介绍,解放战争时,我军后勤主要靠手抬肩扛、人背马驮,加上小车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后勤装备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世纪80年代的统一计划,90年代的重点建设,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跨越发展。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军野外训练时,有的还需要‘埋锅做饭’,现在营、连一级都分别有了炊事车、炊事挂车,40分钟内就可端出四菜一汤和主食来。”王佩玉说。
2005年是后勤装备建设进程中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的主持下,总后开始发展第二代后勤装备,明确了机械化要跃升、信息化要突破、系统配套要完善和全面提升先进性、实战性、标准化、通用化、信息化水平的建设目标。
在短短4年多时间内,第二代后勤装备建设从需求论证到体系设计,从新研改造到装备定型,圆满完成了二代装备体系构建任务;从采购配发到装备培训,从装备使用到技术保障,按时形成了应急作战后勤保障能力。扭转了后勤装备与主战装备不配套、保障手段缺少弱的局面。
与第一代相较,第二代后勤装备在机械化方面的进步有,机动装备平台基本实现车辆底盘系列化统一化、车厢厢体制式化、功能设备和总成通用化、装备用油柴油化。战役支援保障装备基本实现大吨位、集装化,战术保障装备基本达到轻型化、小型化、组合化。
在信息化方面,除此次受阅的野战手术车上的远程医疗系统外,野战后勤指挥、野战货场物资可视、机动目标跟踪、野战输油管线指挥控制等,也都属信息化水平的标志性装备,填补了信息化后勤装备的空白。
第二代后勤装备体系的成功构建和配备部队,大幅度提升了我军作战后勤保障能力,为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公众眼中最风光的保障装备当属“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2008年12月26日,由南海舰队3艘现代化战舰组成的首批护航编队,驶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随同出航的“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多种补给方式,完成了长达124个昼夜不靠岸的伴随保障任务。“这标志着我军海上保障能力在适应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王佩玉说。
据介绍,在如期完成第二代后勤装备建设任务后,我军后勤装备建设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20年前,在对第二代后勤装备进行补充更新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较高信息化水平的新一代后勤装备体系。
 
新式军服风景线
两年前,07式军服面世,中国军人的形象一时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此番集中亮相,又成为阅兵的重要看点之一。
07式军服,只有军人才能穿它,穿上它,也不得不像军人。“以前的军服相对肥大,新式军服比较紧身,穿上后必须保持良好军姿,否则就不舒服了。”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被装局助理员韩维泽上校坐如钟,指着自己身上的夏常服对本刊记者说。
07式军服是我军史上十余次服装调整改革中最全面、系统的改革成果,被形容为“充分展示我军软实力的锐利武器”。它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700多个品种,目前只剩下官兵的冬作训服和士兵的冬常服没有配发,到今年年底将全部换装完毕。
此次国庆大阅兵,07式军服集体大亮相,徒步方队服装包括1种礼服,4种常服、5种作训服,1种飞行服。“军服美、人体美、队列美都展现出来了,是一道风景线。”
常服体现军容严整,而穿着作训服的30个装备方队和6个徒步方队,尤其是配套穿着单兵战斗携行具的4个方队,“体现了军人、军服与装备的完美结合,给人直赴战场的感觉。”
据介绍,受阅部队所着军服,都是现役服装。不过,在某些方面也因应阅兵之需,经过技术人员的研究论证而适度创新,与平时所着有些不一样。
比如,女兵的裙子比平时短一些,还多了平时没有的长筒皮靴,“更好看”。
再如,平时的常服背后开衩,受阅服不开衩,防止风吹,保持齐整。
还如,平时的臂章是按所在军区、军兵种区分的,这一次各方队获准配戴体现部队特点和光荣传统的部队臂章。据悉,有关部门正考虑将其规范化,如穿着作训服执行演习、训练和抢险救灾任务时,允许部队佩戴体现其身份、荣誉的“个性化”臂章。
此次阅兵,方队指挥员与方队成员服装保持一致、整体、协调。而1999年国庆阅兵时,一些方队指挥员穿常服,队员穿迷彩作训服。
此前87式军服有20多个号型,07式军服的号型设置翻了一番。为了使受阅军服更合体,对受阅官兵还实行逐人量体、单个裁剪、保障到人。为单量单裁,体现了后勤保障的精确化、个性化。
单量单裁使得受阅服装生产时间非常紧迫。部队集结进驻阅兵村后训练几个月,一些人体型起了变化,有的士兵腿练粗了,有的女兵腰变细了,有的小伙子还长了个。预演和正式受阅人员名单也在不断变化。于是,直到7月份和8月底才分两批确定订单,每次留给厂家生产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军乐团的海空军礼服更是只有十天生产时间。
据介绍,生产阅兵服装的企业,有的是连续几十年生产仪仗队服装的老军工企业,有的是今年招标评比名列前茅的国内知名企业,都把阅兵服装的生产当作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完成,安排最好的生产线、最好的技术工人负责生产,每件产品出厂前都经过了严格控制,确保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