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上海今天又将诞生一个世界级的工程,那就是贯通中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和上海本土的长江隧桥工程!去年底,我们20位东方网的网友到这个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宝岛上,做了一次两日行的旅游;回来之后,我将这次亲历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游记《江海环抱崇明岛》,发在了我的博客里。今年年中起,《遵义》杂志社与人民网强国博客联合举办了“观大好河山”城市旅游散文有奖征文活动;非常高兴,我的这篇投稿刊登在了最新出版的第10期《遵义》杂志上。为了表达我对故乡上海今天又诞生了一项世界纪录的伟大工程的喜悦和祝贺,我将我经过《遵义》杂志编辑后的上《江海环抱崇明岛》一文,在博客中推出,与网友们同喜!
在地图上看崇明岛,总觉得这岛不过弹丸之地。殊不知这里还有参天的大树,笔直的马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没有市区那些摩天大楼,更显得开阔宽敞,充满田园风光农家气息。
去年底,我们20位上海东方网的博友,在东方网和上海崇明县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做了一次登岛旅行。我对崇明岛最深的印象莫过于红、黄、蓝、绿四种色彩,给我的三重感受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和如痴如醉。
红色,火红火红,那是成排成排婷婷玉立的雪松,原本是翠绿或是墨绿的松叶,在寒风之中渐渐地变成了枫叶般的红色,浓烈而炽热,热情又奔放。在岛上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林海中,这火红的雪松林就像是一只只昂扬的火炬,厚重而成熟,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黄色,金黄金黄,那是西沙湿地一望无边的芦苇荡,金黄色的苇杆,短则一两米,长则四五米,高高低低的、粗粗细细的、厚厚实实的、浓浓淡淡的,组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芦苇海。苇杆顶头,是那飘扬着的芦花,像羽毛一样轻盈,像鸟儿一样活泼,在苇杆的顶头潇洒地舞动着、活泼地跳动着,浪漫极了。
蓝色,碧蓝碧蓝,那是在崇明岛上仰望晴空时的感觉。它让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人,感受到了难得的天空本色和自然原色:蓝得清清爽爽的,蓝得澄澄碧碧的,蓝得透透亮亮的,蓝得单单纯纯的。看过了太多的装饰和做作之后,人们对原汁原味有一种特别的欣赏和崇敬。
绿色,浓绿浓绿,那是崇明岛上桔林的颜色。也许是本来就很绿,也许是被枝头缀满了的黄澄澄的桔子衬托了以后尤其显得绿,说不清,总之,我觉得那绿很浓很浓,浓得化不开散不去。都到这个季节了,浓绿的树上还有没摘下来的桔子;树下散落着不少成熟的桔子,尤其让人心疼。
当我来到岛西头的西沙湿地园,沿着一条蜿蜒着的,用褐色的木条搭成的2010米的栈道,穿过芦苇丛,走向长江边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风景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而我就走在这天然的诗丛之中,被这天然的诗包裹着、夹带着、推搡着前行。当我走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时候,我看到那里红红黄黄绿绿相互衬托着的叶色,那一条条给人无限想象的林间小道,以及林子里那些精心设计的雕塑和小品造景,我感到,那就是一幅画:一幅风情万种的画。
走到西沙湿地尽头的江边,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阳光照射下,江中形成了一条三角形的无限延伸着的波光粼粼的光带,配着浓浓淡淡水墨画似的江面,再和江边的湿地交叠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梦境之中。而当我来到岛南面“崇明岛”石的观光平台处,望着水天一色、一望无际,宽阔的长江面的时候,我又仿佛融化到了这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长江美景之中。人幻化成了与水天融为一体的一个精灵,像是一条鱼,也像是一只鸟。
如痴如醉的感觉,倒不是由风景带给我的感受了。吃着岛上的特产,一种紫红色的小玉米,如果不是看着那玉米的样子,我不会认为我是在吃玉米,那么软、那么糯、那么香、那么甜,太好吃了!这既像是水果又像是糕团一样的玉米,我还是第一次吃。仔细想想也挺好笑的,让一根小玉米把我撩拨的痴痴的。让我醉的,是岛上的另一种特产—崇明老白酒,喝的时候,让我想起甜酒酿的醇液,香甜迷醉,喝完以后很兴奋,有一种回味无穷欲罢不能的感觉。
崇明岛的两大特色,在于它独特的地理条件。驱车穿行在崇明岛上,我完全忘了这是一个岛屿了,岛太大了,在中国的岛中,排名第三;它不像有些岛浮在海面上,也不像有些岛飘在江面上,而是由江和海共同怀抱着的岛屿,它还不像有些岛屿那么举世瞩目,已经被打造得金壁辉煌了;也不像有些岛屿那么荒凉渺小至今藏匿民间,它更像是一个已经被发现了巨大潜在价值的宝岛,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太奇特了、也太优越了,人们都看好它的未来和前景;然而,它太大了、太丰富了,要将它完全雕琢好有待时日,它更像是一个正在打造中的钻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