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也许真的是苦旅


    前几天听说“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第十大股东是一个名叫“余秋雨”的人,我还用心良苦地假设了一番,假设那个股东余秋雨,并非人们熟知的大师余秋雨。当时就有朋友开玩笑说,已经验过DNA了,99%相同,可以认为就是同一人。近日,“徐家汇商城”有关人员也向公众确认,此余秋雨就是彼余秋雨,也就是说,文化大师余秋雨就是第十大股东余秋雨。没有悬念了,但是,悬念也好像更多了。
    余秋雨的作家身份被社会广泛认同,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第一部重要作品叫做《文化苦旅》。如今我们回味这个标题,大概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余秋雨认为文化这个旅途很苦,但他要一直走下去;二是,余秋雨觉得文化这个旅途太苦,他要改一条路。当然,我们也不能肯定《文化苦旅》出现的时候,余秋雨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认识慢慢发生变化也完全可能。如今看来,文化,对于余秋雨可能真的已经成为苦旅,他似乎早就有心想脱离文化苦海了。
    余秋雨这几年的新著越来越少,据说,各种活动的出场费已经成为余秋雨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关于余秋雨的出场费,有消息称,小型活动在3万元以上,大型活动有高达50万元的。虽然这些活动大都仍然与文化有关,但是,对于一个大师来说,这些文化已经不是真正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而是越来越浮在表面的文化泡沫,并且,大都走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风光的主角已经是经济,文化只是搭台的苦力。也许,余秋雨大师对此已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文化苦旅”开始发酵,心中向往开始转向,也算顺理成章。而且,余秋雨早就开始卖字了。据说余秋雨卖字的价格与贾平凹在同一水平,每四尺价格约2万元,这确实要比写书赚钱容易多了。
    有一位名气同样比较大、卖字的价格同余秋雨差不多的作家,有过这样一件趣事。去年地震发生后,作家名人好多都出来捐款,这位作家书法家也参加了。等大家捐完了,问这位作家,你捐多少?该作家书法家说:我已经捐了。别人很好奇:捐的钱在哪里?捐了多少?该作家说:捐款箱上“捐款箱”三个字是我写的,就当是捐款吧。余秋雨也许听说了同行的这个笑话,不好意思也用卖字来捐款,便决定卖书捐款,继而自行宣布说,他已经捐了20万。结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20万变成了余秋雨的“捐款苦旅”。做个文化名人好像真的够苦的。
    文化这条路,玩不得虚的,它真的需要十年寒窗、耐住寂寞、屁股不频繁挪窝的苦功夫,而且,这番苦功夫也未必就有丰硕的收获。所以,我们也许就能理解,余秋雨为何频频宣布“封笔”,他是有说不出的苦衷的,当文化老底都掏光了,不封笔怎么办?但是,一个文化大师,一个作家宣布“封笔”,是否意味着从此就要脱离文化?除非已经赚够晚年生活的养老费,作家“封笔”以后,靠什么维生呢?余秋雨终于给了人们一个答案:炒股,做大股东。本来只是搭文化台的苦力,看着别人唱主角,现在,不干搭台的苦力活了,直接当一个唱戏的主角。
    一个人在社会上,不管是否是作家,不管是否是文化人,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赚大钱?我觉得答案都是肯定的。对此,没有必要多讨论。但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作为文化人,作为知识分子,孔子所称的“道”,是万万不能忽视的。那么,当余秋雨开始摆脱文化“苦旅”,走上大股东的甜蜜生活,是否符合“取之有道”呢?已经有财经专家指出,余秋雨成为原国有企业的私人大股东,涉嫌“赚国有资产的便宜”,虽然评论没有使用“侵吞国有资产”这样的贬义词,但是,国有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蛋糕,如何到了与该企业无关的一个私人手里,这确实是需要质疑的。其中的运作过程和技巧,能否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让阳光好好照照,的确是值得关注的。我们不希望余秋雨手捧的亿元蛋糕,最终也变质发酸。我们不希望余秋雨摆脱文化“苦旅”的股东之旅,最终又变成一段漫长的新的“财富苦旅”。

 

 

相关文章:

文化,也许真的是苦旅

愿此秋雨系他人

辟谣,贵在神速、到位

等待余秋雨大师的“余庙”

余秋雨的尾大

余秋雨再次尾大

再同余秋雨过不去

余秋雨再次自命不凡


从《货币战争》看政商关系

请教一个世界首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