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公司》第八章之:变“重”的轻公司


轻公司并不是企业一成不变的常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竞争成本越来越高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轻公司有可能从横向的平台向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即便是逐渐变“重”,轻基因却成为企业的DNA,令企业对市场保持着高度的敏锐。

无论是创业型公司,还是传统老牌企业,对“轻”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因为“轻”意味着轻灵的供应链、灵活的反应速度、卓越的市场能力、轻资产的杠杆增长、低成本地快速成长……

当大家都在谈论如何利用互联网培育自己的轻基因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曾经是标杆的轻公司,却在逐渐地转入“重”的轨道。

当年电脑业的黑马——以互联网和呼叫中心销售电脑的戴尔现在已经“落地”进入了沃尔玛等零售卖场;

中国第一代轻公司美特斯邦威建立了自己的直营零售店;

擅长于借资源进行杠杆增长的利丰集团频频出资,以重资产的方式进行跨国并购;

京东商城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计划投资3亿~4亿元人民币到物流平台上;

…… ……

既然“轻”是如此具有诱惑力,为何这些企业却要朝着“重”的一极发展?这令业界对轻公司再次质疑。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会看到,轻公司打通了产品制造链和商品流通链之间的数据传递瓶颈,从而为各类数据的传递建立了一个可视化的双向信息通道,而轻公司往往在商品流通链最接近市场的加值层面建立一个横向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组织等轻资产渠道去获取客户资源或者市场信息,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资源的反向匹配。

通过这样的模式,轻公司能以极低的成本快速切入产业链,往往也获得了快速成长。然而,当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竞争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曾经立足于产业链某个价值层面、进行横向发展的轻公司们不得不开始纵向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从组织外骨骼资源变为自己控制资源。

我们在前一章“轻公司的疆界”里讨论过了轻公司在发展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一些轻公司在遭遇瓶颈时,通过掌控更多的资源来获得实力,加强自己在开放性平台中的中枢地位。

尽管在逐渐变“重”,但是“轻”的能力却成为这些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独特优势,这样的基因令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商业环境中占有先机。